盛夏時節(jié),墨香流轉間映照教育幫扶初心
2025 年 7 月 7 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教學團隊來到鹽城市亭湖區(qū)先鋒街道健康路社區(qū),給孩子們上了一天暑期公益課。為了讓課程更好懂,團隊把語文、數學這些學科知識,變成好玩的情景游戲和互動活動,還根據孩子們的不同情況調整教學方法。考慮到社區(qū)假期教育的需求,團隊提前精心設計了課程,希望既能讓孩子們暑假學得開心,也能給社區(qū)教育提供新點子。
數學趣境:數字游戲編織知識與生活的斑斕紐帶
早上九點,陽光照進社區(qū)活動室,孩子們早早就坐在課桌前,眼睛里滿是期待。實踐團隊的志愿者們把數學課變得特別有意思,用生活里的事兒當例子。上除法課的時候,志愿者拿出 48 顆糖果問大家:“要是把這些糖平均分給 6 個小組,每個小組能分到幾顆?” 孩子們一下子來了精神,有的一顆一顆數著分,有的兩個兩個擺,還有的在紙上寫寫畫畫算答案。等大家都把糖果分成一樣多的六份,確定分對了的時候,臉上笑得特別開心。原來很難懂的數學知識,這么玩一玩就明白了,就像小種子發(fā)芽一樣,在孩子們心里扎下了根。
在周長教學環(huán)節(jié),志愿者分發(fā) 24 厘米長的鐵絲,讓孩子們動手構造不同長方形。孩子們積極實踐,有的做出長 10 厘米、寬 2 厘米的長方形,有的做出長 8 厘米、寬 4 厘米的。一位內向男孩敏銳發(fā)現(xiàn) "長加寬之和為 12 厘米" 的規(guī)律,志愿者借此引導大家推導周長公式。課堂上思維碰撞,孩子們對周長概念的理解愈發(fā)深刻。
跳繩輕舞書聲揚:在躍動的韻律中點亮童言妙語
在語文課堂上,志愿者們想出了一個超有意思的辦法教孩子們學古詩。他們拿出跳繩,讓孩子們一邊跳繩,一邊跟著繩子甩動的節(jié)奏,慢慢念古詩。比如念 “床前明月光” 的時候,孩子們就隨著 “唰、唰” 的跳繩聲,一個字一個字地大聲念出來。這樣一來,課本上的古詩不再枯燥,變成了好玩的 “跳繩口訣”,孩子們笑著、跳著,輕輕松松就把古詩記在了心里,還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有趣和魅力。
教比喻句的時候,我們玩起了 “跳繩造句” 游戲。繩子甩起來,孩子們的小腦袋瓜也跟著轉得飛快,冒出好多有意思的句子。有的說 “彩虹像跳繩”,還有的說 “老師的笑像太陽”。這些好玩的游戲,讓孩子們玩得開心,還輕輕松松學到了語文知識。
課堂互動:以言語啟智,在思維碰撞中培育社交能力
在活動現(xiàn)場,志愿者們以柔性方式處理兒童間的小摩擦。某次,兩名男孩因彩色積木產生分歧,情緒逐漸激動。志愿者并未急于介入,而是以親切的口吻提議:“讓我們說說心里的想法吧。” 隨后,其他志愿者拿出印有 “生氣”“委屈”“后悔” 等情緒詞匯的卡片,鼓勵孩子們傾訴感受。身著藍色衣衫的男孩選擇 “委屈” 卡片,道出積木被拿走的不安;另一位則舉著 “生氣” 卡片,吐露對方否定自己作品的難過。志愿者耐心引導:“如果再來一次,你們覺得可以怎么做呢?”
在日常互動中,志愿者們始終秉持著引導式的教育理念。當孩子們因爭搶文具產生分歧時,團隊成員沒有急于給出定論,而是為雙方創(chuàng)造平等表達的空間,鼓勵他們依次講述事情的經過與內心想法。在志愿者循循善誘下,兩名發(fā)生爭執(zhí)的男孩開始嘗試理解對方立場,身著藍色衣衫的男孩率先開口:“剛剛說你的作品不好,是我考慮不周。” 另一位孩子也隨之反思:“我不該直接拿走你的材料,應該先問問你。” 這樣的對話,讓原本的矛盾悄然轉化為互相理解的契機。
這個暑假,志愿者和孩子們都收獲滿滿,交上了亮眼的成績單!
活動臨近尾聲,孩子們迫不及待向志愿者老師展示新本領。鈴聲一響,他們便圍上來爭相分享:有的舉著 "彈珠學算術" 本子現(xiàn)場演算,滿臉自豪;有的興奮介紹 "跳繩背課文" 妙招,當場搖頭背誦古詩。數學課代表則在日記里把除法比作分蛋糕,讓數學概念變得生動有趣。
這次活動雖未造就 “小天才”,但孩子們攻克難題的歡呼、重歸于好的笑容,已彰顯教學活動的雙向價值。實踐成員收到孩子們的手繪禮物,或繪老師授課,或描活動趣事,滿溢童真。家長王女士贊嘆:“孩子回家還聊幾何實驗,寓教于樂的方式,學習效果顯著。”
實踐故事:看看我們如何給社區(qū)教育帶來新變化
我們的探索:于社區(qū)場域中尋求教育創(chuàng)新實踐路徑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的紅心研墨志愿教學團隊,暑假跑到鹽城的社區(qū)給孩子們上課。他們上課的方式特別有意思,用做游戲的方法教知識。上數學課的時候,讓孩子們分糖果,在玩的過程中學會除法;上體育課跳繩的時候,一邊數數一邊背古詩,把不同學科的知識串起來教。團隊的志愿者說,以后還會繼續(xù)改進教學方法,根據每個社區(qū)孩子的不同情況安排課程,希望把這種好的教學方法推廣開,讓更多社區(qū)都能用上,幫孩子們學到更多東西。
作者: 沈軼凡 畢馨怡 來源:愛開大學生
發(fā)布時間:2025-07-23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