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下午,七月的新疆察布查爾縣,陽光慷慨地灑在切吉村的林蔭道上,村委會大廳內童聲瑯瑯,掌聲接連。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民族團結我踐行”暑期社會實踐隊的十三名師生,在指導老師丁博、韓續冰的帶領下,聯合當地“陽光巴郎”項目活動,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石榴花開·同聲筑夢”主題演講比賽。參賽的十位各族小選手自信登臺,童言稚語共繪民族風貌“同心圓”,用日漸流利的普通話,編織起民族團結與鄉村振興的嶄新氣象。
“我們今天在這里舉辦活動,就是想讓孩子與家長攜手登臺,用最真摯語言講述石榴籽抱緊的溫暖故事,播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比賽開始前,切吉村支部書記藺強發表講話,給在場小朋友強調了本次比賽的意義。
隨著主持人話筒下“童聲誦團結,推普助振興”的嘹亮話語,比賽正式拉開帷幕。“爸爸,你看!老師說,中華民族就像又大又甜的紅石榴!”第一位登場的維吾爾族小姑娘,雖稚氣未脫,但清脆的開場白瞬間點燃了全場的熱情。
一聲聲稚嫩而真摯的童音,道出了本次比賽的核心意象——石榴籽般的緊密團結。在她們與“家長”角色的深情對誦中,五十六個民族一家親的形象隨著“紅彤彤、亮晶晶的石榴籽,你挨著我,我挨著你”的比喻鮮活起來。天山脊梁、綠洲希望、共同的歷史與夢想,這些宏大的概念,經由孩子們純凈的演繹,化為可觸感的家國情懷。
演講中,普通話被孩子們譽為打開未來的“金鑰匙”與連通八方的“彩虹橋”。小選手們用親身經歷訴說推普帶來的變化:哈薩克族女孩自豪地分享幫奶奶用普通話接通遠方親人視頻電話的溫馨;男孩興奮描述家里哥哥返鄉創業借助普通話直播,讓“香甜的葡萄飛到全國各地”;村合作社大叔用普通話學習新技術增收的故事,更引來臺下家長們的頷首點頭。她們一字一句,字正腔圓,雖然偶爾有對新詞匯的不熟和停頓,但仍然全神貫注,以最積極的愿景面對比賽和文字背后實實在在的騰飛發展。
比賽結束后實踐隊小隊員們巧妙引導孩子們領悟:“我們學好普通話,就是為了去正真理解和走向更廣闊的世界”,這場比賽雖然賽程簡單,但仿佛給切吉村的小朋友們化作一個微縮窗口,映照出普通話為切吉村帶來的切實圖景——產業更興旺,生活更富裕,笑容更甘甜。
本次演講內容扎根鄉土,情系家國。當十位小選手與身著統一隊服的“紅石榴”志愿者們在臺前并肩,齊聲發出“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推廣力度,促進共筑中華民族共同體”,立志用普通話“把新疆的故事講給全世界聽”時,一雙雙交錯緊握的小手與粲然的笑靨,正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生動的詮釋。這些深情的告白,傳遞出邊疆少年對家園的摯愛與擔當,而與此同時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語言凝聚民族深情的主題,已然從文稿躍入現實。
隨著十位小選手演講的結束,余音仿佛還在活動室內輕輕回蕩,下午明亮的陽光穿過窗欞,在講臺上灑下碎金般的光斑。十位小選手接過“紅石榴”志愿服務隊精心準備的紀念證書,小臉上洋溢著童真的愉悅與對下午比賽收獲的激動,三三兩兩結伴走出活動室,清脆的聲音夾雜著新學的標準詞匯,在林蔭道上雀躍著散開,奔向村莊的各個角落。
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民族團結我踐行”暑期社會實踐隊播下的,不僅是對標準音韻的追求,更是民族團結的種子與走向廣闊天地的渴望。這些扎根于祖國邊疆的“石榴籽”,正借由普通話這座無形卻堅實的橋梁,汲取滋養,緊密相擁,共同譜寫中華民族共同體枝繁葉茂的新時代篇章!
供稿:學工辦
撰稿:楊潤文
攝影:尼木仁山
指導教師:丁博,韓續冰
審核:張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