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團與后柳灘村村支書深入交流種植、教育等多領域情況,了解到村里引入智能管理系統助力日常管理及農業發展;與前柳灘村醫聚焦基層醫療,知悉村衛生所的設備配置、服務內容及村醫對提升服務水平的訴求;還分組對后柳灘村15位村民訪談,掌握了村內“兩頭大”的人口結構、青壯年外流情況,以及農業以“冬小麥+夏玉米”輪作為主、部分發展設施農業,村辦電熱毯加工廠通過電商外銷等"/>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積極響應共青團中央“青春建功鄉村振興行動”號召,我系暑期社會實踐團師生們奔赴保定市高陽縣蒲口鎮,圍繞鄉村文明發展主題開展實地調研。
實踐團成員與后柳灘村村支書宋向陽展開深入交談,內容涉及種植、教育、民生保障、環境治理、產業結構、基礎設施、應急保障等多個領域。

交談中,宋書記指著村委會大廳里一塊實時監控的大型數碼屏幕介紹到,“如今村里引入智能管理系統,通過安裝在公共區域的感應監控設備,實時掌握村里的動態,一旦出現異常情況,村委工作人員可第一時間提供幫助,另外,在種植方面政府會給予最大幫助,助力鄉村農業經濟發展”。
實踐團成員與前柳灘村醫進行了深入交流,訪談聚焦于基層醫療服務現狀、村民健康需求及醫療保障情況。
目前,村衛生配置血壓儀、血糖儀、心電圖機等基礎設備,承擔著全村800余位常住村民的日常診療、慢性病管理、公共衛生服務等工作。
村醫提到,他們會定期開展傳染病宣傳講座,助力村民對傳染病的認識,同時,他希望政府能夠幫助他們增加基礎醫療設備配置,定期開展村醫專業技能培訓,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

實踐團成員通過錄音與文字記錄,完整收集了基層醫療現存的痛點問題,為后續形成調研報告積累了詳實素材。
實踐團成員分組對后柳灘村15位村民進行深度訪談,當前村內老人與小孩較多,形成“兩頭大”的趨勢,村內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率較高,多集中在京津冀地區從事建筑、制造業工作。
農業生產方面,全村耕地的85%采用“冬小麥+夏玉米”的輪作模式。部分村民嘗試發展設施農業,建有12座蔬菜大棚用于反季節種植,主要供應周邊鄉鎮農貿市場。

產業發展方面,村辦電熱毯加工廠擁有自動化生產線3條,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在訪談過程中實踐團成員們得到全面了解,收集到豐富的鄉村發展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