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至6日,廣西師范大學“金繡前程”團隊深入廣西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開展為期 3 天的非遺瑤繡調研活動。此次實踐旨在挖掘瑤繡文化內涵與當代價值,探索“非遺 + 旅游”融合路徑,為這門古老技藝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尋找新方案。
走訪多地,構建瑤繡文化認知網絡團隊精心規劃路線,走訪了 5 個瑤繡文化傳承地,包括金秀瑤族博物館、金秀瑤族自治縣文化館、“瑤鳳凰”瑤族織繡屋等,訪談了 2 名瑤族織繡非遺傳承人及 2 位相關工作人員。從系統的文化展示場所到鮮活的傳承實踐基地,全方位挖掘金秀瑤族織繡的文化底蘊,為探索“非遺 + 旅游”融合模式筑牢認知基礎。
金秀瑤族博物館是此次調研的重要起點。這座占地 3000 平方米的建筑,以“世界瑤都”為核心定位,系統展示了盤瑤、茶山瑤、花藍瑤、山子瑤、坳瑤 5 個支系的歷史文化。其中,瑤族織繡展區宛如一座文化寶庫,藏著無數亟待被解讀的密碼——從古樸的織繡工具到承載民俗意義的服飾,每一件展品都在訴說著瑤族與織繡的深厚羈絆。
博物館里的創新實踐:科技與傳統的平衡之道
隨著科技與文旅融合的深入,金秀瑤族博物館正探索用現代技術為古老文物“注入新生命”。光影技術與 VR 體驗的引入,讓靜態的瑤繡展品逐漸“活”了起來,但如何在創新中守護文化本真,成為團隊關注的焦點。“運用光影時,光線強度和溫度都要嚴格把控。”博物館工作人員向團隊介紹,“文物對環境敏感,我們很少直接打光在展品上,多通過墻體或玻璃反射折射光線,再配合玻璃展柜的恒溫功能,最大限度減少損傷。”在展廳內,團隊看到部分區域已成功運用光影與全息技術,生動展現瑤族部落分布、瑤繡從起源到傳承的歷程,甚至能細致解析圖案寓意與制作工藝,讓游客沉浸式感受瑤繡文化。“光影內容必須與瑤族文化深度契合,比如展現瑤族的生活環境、人口分布等,要和講解詞相互呼應。”工作人員強調,科技只是輔助手段,核心是為了更好地傳遞文化,而非顛覆傳統。這種在創新中堅守本真的理念,為團隊探索“非遺 + 旅游”模式提供了重要啟示。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在瑤服世家參觀瑤繡手工藝品 。孫瀚雅攝
織繡工坊的碰撞:傳統技藝與潮流元素的對話離開博物館,團隊來到金秀鎮瑤鳳凰織繡工坊。這里陳列著各式各樣的純手工瑤繡服飾,色彩鮮明的布料上,精美紋樣栩栩如生,每一針線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團隊成員觀察服飾細節后,嘗試將潮流元素引入交流,向自治區級傳承人龐伊蔓介紹了盲盒 IP 泡泡瑪特 —— 這種以藝術設計和收藏價值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潮玩模式,引發了關于瑤繡創新的熱烈討論。
有著 40 年瑤繡傳承經驗的龐伊蔓,對瑤繡與潮玩聯名既期待又謹慎:“年輕人喜歡這類產品,說明瑤繡有跟上時代的潛力。但合作中,瑤族紋飾的文化意義不能被淡化,它們承載著我們的歷史和信仰。”她還提到,潮玩常見的淡色夢幻風格與瑤繡傳統的深色基調存在沖突,如何協調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這些顧慮,龐伊蔓提出“核心紋樣 + 現代解構”的融合思路:保留瑤族特色大紋飾,在配色和應用場景上貼近潮流。這種既堅守文化根脈又擁抱創新的理念,讓團隊看到了瑤繡在當代“破圈”的可能。

圖為團隊成員訪談瑤繡傳承人龐伊蔓老師。梁芯瑞攝
調研啟示:在融合中傳承,在創新中發展三天的調研中,團隊從博物館的科技嘗試到工坊的潮流探索,見證了金秀瑤族織繡在傳承與創新中的不懈努力。瑤繡不再是博物館里的靜態展品,正以多元形式融入文旅生態,在“非遺 + 旅游”的道路上穩步前行。“金繡前程”團隊將繼續梳理調研成果,從文化挖掘、科技應用、市場創新等方面發力,為瑤繡的活態傳承建言獻策。期待這門千年技藝能在文旅融合中煥發新生,讓更多人領略瑤繡之美,讓瑤族文化的根脈在創新中綿延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