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洛陽師范學院“青春遇見非遺”暑期調研隊(下稱調研隊)一行人到河南省滎陽市王村鎮萇乃周故居與
萇家拳研究會探訪,感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萇家拳代表性傳承人萇紅軍先生在當代保護非遺的憂患意識、責任意識與大局意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乃至國家歷史文化的主要載體,是一種與億萬群眾生活最貼切,有著緊密關系的文化財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構建民族文化生態有著重要意義。
這次非常榮幸,我們能夠聯系到萇紅軍先生帶領我們參觀萇乃周故居,并且成功邀請他接受采訪。
萇紅軍先生——萇家拳第八代嫡系傳承人,七八歲時便隨父親學習萇家拳,刻苦耐勞,仔細研學至今已有五十二年之久,更是取得了許多不菲的成就。如,2008年9月,在鄭州舉辦的第十屆亞洲藝術節被邀請萇家拳與少林、太極一起,進行了為期8天的表演;2009年6月13日,世界文化遺產日萇家拳隊伍參加展演活動等等。
7月15日11時,我們帶著激動的心情來到萇家拳研究會,進行簡單的交談后,便隨著萇紅軍先生的步伐進入萇家拳研究會大廳,一股肅靜、威嚴的武者氣息迎面襲來。映入眼簾的是萇乃周先生的圖像及一副對聯,萇紅軍先生熱情地為我們解說道:“這幅圖是創始人萇乃周畫像的修復復印件,清朝流傳下來的原圖已經破損,沒辦法拿出來擺放展覽了。這塊匾額是清朝時期河南巡撫榮柱親筆寫的,贈給創始人萇乃周。”

目光隨之看向左右兩側,墻上掛著“三箴”、“七試”、“三不傳”、“十誡”四個原則,引起調研隊員的長久駐足與深刻思考。在后續的采訪中,我們也著重問這四個原則為什么這么重要,萇紅軍先生說:“思想品德不行的人不傳,是不能讓他成為危害社會的人;地方土匪悍賊多的地方不傳,(如果傳授)這樣的話,會有更多土匪的出現;非其時不傳,比如戰亂的時候,他萬一加入敵方,還是會危害社會。總而言之,人品是最重要的。”

之后,萇紅軍先生帶領我們進入右側的房間,“這間屋子里面主要是萇家拳的簡介,所使用的武器,以及社會上幫助我們出版的書籍,甚至還有英語書”,萇紅軍老師提起出版純英文版的萇家拳論著時神情非常的驕傲與自豪。
據此,我們在后續采訪中,詢問了他如何宣傳萇家拳這個問題。在采訪中,萇紅軍先生告訴我們,“自從萇家拳被列為非遺以后,我們盡心盡力,一心一意想把萇家拳傳承、發揚下去。經過最近幾年的努力,響應政府的號召,讓非遺走進校園。從一五年,我們開始在當地的小學進行授課,最近這幾年又把我們萇家拳納入為滎陽市的部分小學的校本課程,跟其他科目上課一樣。就是他們該上數學,上數學,咱們該上萇家拳課,上萇家拳課。”
在觀看完物品后,萇紅軍先生走入左側的屋子,左側的屋子這里更是擺滿了萇家拳所取得的成就和最重要的萇家拳傳承譜系。

但在事后的采訪中,萇紅軍先生望著滿墻的榮譽與先輩的名字,面容卻逐漸黯淡下來,滿腔的無奈與無助對我們宣泄出來,“可惜啊,咱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要失傳了。表面光鮮亮麗,詢問的人快要把門檻踏破,新聞報道也是一篇篇發出,可練功房還是稀疏幾人,可憐啊,可恨啊。”看著萇紅軍先生落寞的表情,我們也是百感交集,為之可惜。

在結束實地調研后,我們調研隊的成員切身體會到萇紅軍先生為了保護萇家拳做出的努力和貢獻,以及萇家拳近些年來傳播范圍的擴大和影響力的提高。
古語有云,慎重追遠民德歸厚矣,非遺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最為深厚的歷史情感。非遺的保護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變得愈發簡單,可非遺的傳承卻變得難上加難,人們對無聊難耐的訓練、日復一日的磨練望而卻步。而作為調研隊的一員,我們能做的就是盡我所能的進行宣傳。愿我們都能揀盡文化遺落的寒枝,歌盡非遺的灼灼桃花,讓非遺之水長流,讓非遺在我們心里生根發芽,莫讓非遺做那無根的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