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學子三下鄉:領悟先輩精神,奮進時代征程
小組隊員進行實地實踐前,也在網上查閱了資料,對江東門紀念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所在地是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和遇難者叢葬地,故又稱江東門紀念館。江東門紀念館是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也是國際公認的二戰期間三大慘案紀念館之一。它的籌建是為了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們,江東門紀念館是紀念之所,和平之所,它所帶來的精神是不忘歷史,祈愿和平。
踏上江東門紀念館這塊土地上,就應該真真切切的意識到,84年前的一場浩劫,就在這里真實發生過。侵華日軍對南京洗劫式的破壞,讓這里變得滿目瘡痍、尸橫遍野。一個個雕塑,無不無聲訴說著侵華日軍的種種暴行,帶來的痛苦與絕望,無數冤魂無法安息。
截至2015年,南京江東門紀念館占地面積120000多平方米,館藏文物史料20萬余件。自1985年8月15日建成開放至2015年8月15日參觀總人數6072.79萬人次,來自美、日、德、英等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人士近300余萬人次,在全世界博物場館中僅次于故宮博物院。
從2014年起,江東門紀念館成為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的固定舉辦地。2015年12月1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分館——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正式開館,對公眾開放。2016年9月,侵華日年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
社會實踐隊員們在紀念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懷著敬仰的心情,邁著沉重地步伐,從館的入口處依次進入紀念館學習。在進門時,工作人員特地強調“不要去踩道路旁邊的鵝卵石,每一塊石頭都代表著一位犧牲的烈士”。在腦海中,仿佛浮現出革命先輩們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的一個個畫面,他們把生命獻給了偉大的革命事業,為我們樹立了好的榜樣。一張張歷史悠久的照片,一件件彌足珍貴的文物,一樁樁感人肺腑的故事,牽動著心弦。慢慢地進入館內,莊嚴肅穆,映入眼底的是“敲世紀警鐘,祈世界和平”。那30萬遇難者名單墻,摸著那一行行的名字,心如刀絞,慘絕人寰的日本人在幾周時間槍殺、刀砍、毒氣、活埋、水淹等殘忍方式殺害了30萬人。一路走著,“萬人坑”更是令人悲憤不已,有未出世的孩子,有一半埋在土里,還有缺胳膊少腿的.......愿魂魄安息,把屠刀作為新時代的警鐘,把歷史作為明鏡,讓孩童不在恐懼,讓人民不在犧牲,讓世界遠離戰爭,讓和平蕩漾心間。
參觀完紀念館,回想那些一件件富有歷史氣息的展品,仿佛回到那個動亂十分的年代。那些革命先輩們是花了多少心血,才為我們換來一個相對和平而穩定的年代。我們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我們現在所擁有的,都離不開這些先輩們,也更應當銘記這些革命先輩們所做過的努力。
青春恰時來,奮斗正當時。身為青少年,我們也當積極向上,勇于挑起建設社會主義的重任,不負韶華。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接班人,因此青少年當充滿朝氣、富有活力,在祖國各項事業發展中擔任主力軍,不忘先輩的努力,學習先輩們的精神。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課外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是擔任社會的小小一份子,也應當盡自己所能去發光發熱。
廣大青年更要有遠大理想,堅定信念,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也要有敢為人先的勇氣。如張載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可以激勵一代有一代人為國為民而奮斗努力。為社會為國家做出貢獻,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
時間:2022-07-24 作者:陳中發 來源:網上資料與實踐感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