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傳聞退出“四大火爐”的重慶,變成了“熔爐”,氣溫直抵40°。那么在這炎炎夏日,你是選擇在空調屋里吃西瓜,還是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呢?糾結了許久,對鄉村的好奇戰勝了高溫壓迫,我和成員們組成了一支“助力鄉村,文化惠民”實踐團。只區區六人,能做點什么呢?不會走到半路就被高溫嚇退了吧,又或是熱情地為農民伯伯幫倒忙……
對此,我想過很多種情況,也時常抓耳撓腮,這個策劃怎么寫?慰問活動怎么安排計劃等等,感覺就像在爬樓梯,一坎接一坎。成員們也總問道,“我們需要幫農民伯伯收割稻谷嗎?走訪慰問的人家會不會隔得很遠?”問題多多,困難重重,我甚至感覺我遇到了大學生涯第一個“滑鐵盧”,還沒跟社會接軌就要被按到在地。但正所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后,我們終于實實在在地走進了重慶市璧山區大興鎮符家村。
雖然我們是”返家鄉”的形式,但對這個家鄉,我們似乎并不了解。從下車那一刻起,我的心情就發生了變化。現在的村子看起來環境真不錯呀,整潔而流暢的公路四通八達,一排又一排的葡萄架層層接壤,時不時穿插著農民伯伯的房子,就連村委會也在馬路邊,來來回回都方便!但沒想到,走進村委會更有一番玄機,這小小的房子里,竟然有這么多的文化活動設施。
村干部熱情地向我們介紹到,“這是我們的農村書屋,平時都是開放的,村民可以過來借書也可以在這里閱覽圖書;這是科普館,你們也可以體驗一下這些設施;這是青少年之家……”我不禁發出沒見識的驚嘆,原來隨著這些年來的發展,鄉村也有了這么多文化設施,可以滿足村民們的精神需求了。不過這是不是也說明,村民們的生活變好了,不再為了吃飽飯苦苦掙扎,而是面向了更高層次的需求?
圖為村內的農村書屋 帶著參觀后的疑惑,我和隊員們對當地的村干部進行了采訪。這不采訪還好,一采訪我就對自己信息的匱乏有了新的認知。策劃書里寫的貧困戶已經用不上了,因為村里已經沒有貧困戶了,原本想問的“精準扶貧”等的詞也早已過時了。我雖然尷尬,但也實打實地認識到了錯誤。
因為村里已經沒有了貧困戶,所以我們的走訪慰問計劃臨時更改了對象,變成了脫貧戶。脫貧戶現在也是相當困難的群體,仍需要國家對他們予以幫助與扶持,助他們戰勝這一艱難時期。在村委書記的帶領下,我們很快來到了脫貧戶家中。給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們的家中雖然看起來很清貧,但思想卻還是很積極向上、樂觀的。貧苦為這些家庭蒙上了一層陰翳,他們卻靠著自己的雙手,努力為自己撐出一片天,在農地里耕作,飼養牲畜。天氣不好,收成不好,都攔不住他們奔向更好生活的決心。
圖為成員在尋訪慰問脫貧戶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羅祿睿 攝回程的路已是接近中午,公路邊里里外外有人站在路邊。起初我并不明白,以為他們是有什么活動,到后來看得多了,發現他們幾乎人手一串葡萄,才反應過來他們是在路邊售賣。這里家家戶戶都種植葡萄,雖然多但卻散,銷售起來并不算容易,只好讓人頂著大太陽,在路邊吸引來來往往的客人,而這些售賣的人年齡也不等,上到古稀老人,下到總角小兒。他們的面孔一晃而過,卻在我心里下了一場暴風雨。
我很慶幸,我選擇了這次三下鄉活動,它讓我認識到了一個更真實的鄉村,不是刻板的、貧瘠的,而是一個蓬勃的、發展著的鄉村,這里有形形色色的人,為著鄉村的發展,為了自己的家,而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