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研技藝,癡梅半生
今年暑假,我非常榮幸地加入了洛陽師范學院的非遺調研隊,使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此次調研活動可以說與我所學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息息相關,也讓我真正感受到了理論與實踐碰撞出火花的感覺。
在對鄢陵古樁臘梅盆景制作技藝傳承人于發科先生進行調研之前,我首先上網大致了解了下他。一打開網頁,一大段他所得的榮譽稱號、獎項作品展現在我面前,多家媒體都對他進行過采訪報道。采訪視頻中,于老先生說著一口地道的河南話,給人感覺特別親切。我一方面感慨于老先生在古樁臘梅盆景制作領域的精深,另一方面又對馬上可以采訪到他而感到無比榮幸。
見到于老先生本人后,果真和我想象中的別無二致。于老先生穿著十分樸素,深色襯衫,黑色褲子,腰間系的皮帶略微有些起皮,腳上的布鞋磨損痕跡明顯,看上去和平時在地里勞作的老農民幾乎沒有差別。于老先生熱情地帶領我們參觀他一手打造的梅園,園子中空氣清新,鳥語花香,一件件盆景作品不斷映入眼簾,令人目不暇接。
于老先生對園里每一株植物的情況都了如指掌,談到臘梅時更是如數家珍,付出的心血可見一斑。健瘦的他邁著有力的步伐,舉手投足間都流露出對臘梅的喜愛。于老先生還教給我們臘梅養護的口訣:耐寒耐旱喜陽光,畏濕忌澇喜半墑。于老先生對待臘梅就像是對待自己的孩子那般,把臘梅的喜好都熟稔于心。
整個采訪中,于老先生說的一句話令我感觸最深:“要考慮經濟效益,能夠活下來的傳承人才是好傳承人,只依靠國家補貼的傳承人不是好傳承人。”依我的理解,于老先生所說的“活下來”應該就是指不借助外界幫扶也能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為此,于老先生打算搞一個臘梅盆景文化村,把鄢陵喜歡臘梅的仁人志士召集在一起,共同把鄢陵臘梅品牌炒起來,大家一起致富。于老先生雖年逾六旬,但為鄢陵臘梅奉獻終生的精神著實令人感動,也身體力行地向我們詮釋了什么叫做“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于老先生對現在的非遺也有自己的看法,“我主張不能單單講非遺的傳承這一部分,得想辦法衍生鏈條,產業做大”。就單說臘梅這一塊兒,于老先生已推出了臘梅茶葉、臘梅露等一系列產品,但于老先生表示,自己年事已高,今后工作的重心還是會放在自己更擅長的古樁盆景造型上。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相信,于老先生定能繼續將鄢陵臘梅發揚光大,使臘梅在新時代下綻放出新的光芒。
在談到如今的年輕人時,于老先生表示不太看好,“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年輕人很難再吃得下去那個苦”,這正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古往今來,獻身信仰,必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艱辛磨礪。非遺技藝本身有著工序復雜、工藝繁復、耗時費力等特點,因此更需要我們學會苦中作樂,永不氣餒,“于此魂夢江海、萬古河山之間,星火世傳,奮飛不輟”,在非遺的舞臺上,承擔起非遺傳承的職責,接好手中的接力棒,把老一輩留下來的寶貴財富一代代傳承下去。
最后,我們應重啟對非遺的挖掘、整理和保護,讓其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非遺,讓非遺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非遺才能不斷蓄勢,爆發出更強勁的生命力。
時間:2022-08-06 作者:芮路路 來源:社會實踐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