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為此重慶外語外事學院“奮楫揚帆,鑄夢豐都”實踐團前往重慶豐都龍孔鎮金臺村,探訪了當地著名非物質文化遺產“戲牛舞”的傳承人秦鵬。通過交流、采訪、親身實踐學習,學員們深刻感受到“戲牛舞”的獨特魅力,并領悟到了非遺傳承人的無私奉獻精神。
戲牛舞是龍孔鎮民間傳統舞蹈,展示了人和牛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場面,傳遞著農耕時代人與動物的不解之緣和諸多的歷史文化信息。戲牛舞流傳近400年,至今仍然活躍于龍孔及周邊。作為豐都地區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2014年龍孔戲牛舞入選重慶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列為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以牛形裝飾為主要表演道具,結合音樂、舞蹈等元素,以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形式展現出來。
當天下午,實踐團成員在非遺傳承人秦鵬家中進行了座談交流。據了解,這位非遺傳承人已經在豐都龍孔鎮傳承“戲牛舞”多年,并且是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積極推動者。據悉,在“戲牛舞”的表演中,指導者拿著長杖在黑牛木偶前指揮,而舞者在黑牛木偶下,伴隨著歡快的音樂節奏和指導者的動作,使黑牛木偶跳躍、旋轉,模仿牛的動作,生動地展現了“戲牛舞”的獨特魅力。
表演戲牛舞的道具也頗為講究,首先是神牛,分為牛頭、牛身與牛尾三個部分組成,牛身的形體大小為長2.5米、寬2.2米為最佳。其制作以紙糊為底、以竹篾為架、以棕草為皮縫制,牛尾則以棕草編出。其次是背篼、飼草、草帽等,這三樣道具都是為戲牛人準備的,表演時,人身背背篼、頭戴草帽、手拿飼草或背篼里裝著飼草,通過單人、雙人戲牛的形式,將人與牛、牛與牛之間爭執、熱鬧、真實的狀態。在秦鵬的家中,實踐團學員們全程實踐參與了“戲牛舞”的演繹過程,通過與傳承人的交流,他們了解到“戲牛舞”不僅是一種表演形式,更是蘊了深厚的情感。
在親身體驗過“戲牛舞”后,實踐團學員紛紛表示受益匪淺。秦鵬還向實踐團介紹了“戲牛舞”的歷史淵源、演唱技巧以及對傳統舞蹈文化的熱愛之情,他們深刻認識到非遺不僅是文化的瑰寶,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實踐團成員表示:“‘戲牛舞’的背后蘊含著豐都人堅忍不拔的精神,讓我們倍受感動。我希望能將這種精神傳遞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豐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通過這次實踐活動,重慶外語外事學院“奮楫揚帆,鑄夢豐都”實踐團成員們深刻認識到非遺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傳承的艱辛。作為文化傳播者的他們,將通過不同的方式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做出自己的努力。為了更好地推廣和傳承“戲牛舞”,實踐團將在龍孔鎮的所見所聞寫成文章在學校發表,向更多的學生知道豐都龍孔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團指導老師韓雨辰表示:“通過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們不僅體會到了非遺文化“戲牛舞”的魅力,還感受到了非遺傳承人秦鵬無私奉獻和堅守的精神。實踐團將繼續努力,將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發揚出去。”
此外實踐活動還得到了豐都龍孔鎮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重慶外語外事學院“奮楫揚帆,鑄夢豐都”實踐團將繼續大力宣傳豐都的“戲牛舞”文化,同時也鼓勵更多的年輕人來到豐都了解和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活動中。
本次走訪調研行動,使實踐團成員對當地的非遺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感悟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的無私奉獻精神,此次走訪調研,為更多學生認識和了解“戲牛舞”及豐都非遺文化搭建了橋梁。希望通過各方共同的努力,能夠更好地傳承和保護豐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它們在當今社會中煥發出新的光彩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