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畬族頭飾,感受民族特色
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社區,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我們“山海”社會實踐隊前往福建省霞浦縣東昇社區參與“我們的節日,精神的家園”畬族文化主題活動,體驗非遺工藝品的制作過程。
主講人柒月老師為社區的孩子們現場展示畬族頭飾,并詳細介紹了工藝、造型、特點。在畬族頭飾中,鳳凰寓意平安吉祥,神圣的鳳冠寄托著畬族姑娘那份天真無邪的兒女情誼與一生的幸福所依。濃濃兒女情長的背后是千年的文化傳承,道道精巧工藝的背后是歷代的言傳身教。隨后,柒月老師對畬族頭飾的制作進行現場示范,并指導孩子們動手制作屬于自己的頭飾。我們實踐隊負責分發材料,并和孩子們一同制作頭飾,為孩子們拍照留念。而我主要負責分發材料,確保每位孩子都有毛線、剪刀和飾品。
一絲一線慢慢纏上,一繞一剪相互配合,隨著制作過程的深入,一種名為“專注”的寧靜感漸漸充斥于現場,那是每一位華夏兒女對祖宗所傳財富的尊重。孩子們凝神注目,時而往來奔走,彼此請教心得,互相幫助。柒月老師身邊更是圍滿了被非遺作品深深吸引的孩童,他們認真請教著細節,聆聽著教導,共同驚嘆著非遺的魅力。此次零距離體驗霞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不僅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也使非遺文化能夠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增強文化自信。
隨著一件件作品的完成,無論相識與否,現場參與者無不分享著自己的“非遺藝術戰利品”,在歡聲笑語中,由文化構成的其樂融融之景進入了每個人的心中。在這次活動中,柒月老師和我們“山海”隊共同引導著居民認識非遺,參與非遺保護,加深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而非遺本身,則吸引群眾一步步走向對文化更加認同,對文化更有底氣的明天。
當前國家針對非遺保護,提出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新理念,非遺源于民間,也該回歸民間,走進基層群眾之中,讓更多人能看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風貌。我很榮幸能夠有機會感受傳承許久的文化魅力和民族風情,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為優秀傳統文化走向更廣天地貢獻一份力量。
時間:2023-08-30 作者:姚星鍵 來源: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山海”社會實踐隊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