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快節奏、高發展的時代,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在見證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但與此同時,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尤其是水污染問題,成為了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之一。2024年7月24日,濃“農”深情,“鄉”約振興實踐團展開了一次關于污水處理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次經歷不僅讓我對環保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深刻體會到了每一位環保工作者肩上的責任與使命。
起南村積極搶抓山東省美麗鄉村建設、淄博市城鄉環衛一體化、桓臺縣鄉村振興“七位一體”建設等重大政策機遇,制定了村莊發展三個“五年規劃”,實施了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綠色發展等在內的一系列生態振興有力措施,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每年都有新變化。
實踐之初,當我踏入那座看似普通卻承載著重要使命的污水處理廠時,眼前的景象讓我頗為震撼。一池池渾濁不堪、散發著異味的污水,與日常生活中我們依賴的清澈水源形成了鮮明對比。講解員告訴我們,這些污水來源于城市的各個角落,包括糞污、生活污水等,如果不經過有效處理直接排放,將對河流、湖泊乃至整個生態系統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壞。這一刻,我深刻意識到污水處理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通過魏書記的介紹,我們了解到為實現旱廁糞污和蔬菜秸稈的無害消化利用,起南村投入480萬元,注冊成立桓臺縣潔萬家旱廁清潔有限公司,歷經五年時間建設了旱廁糞污與蔬菜秸稈綜合利用項目,與起鳳鎮政府簽訂了旱廁糞污清運處理合同,將全鎮1.8萬余戶、6.1萬余人的旱廁糞污進行集中收集處理,同秸稈共同發酵后通過水肥一體化的形式用于農田灌溉。在項目利用過程中,糞污和秸稈經發酵池混合發酵形成沼液,沼液通過地下管線輸送至沼液儲存池,與一定比例的水混合后,再經揚水站輸送至農田灌溉管道口,最后通過大型絞盤式噴灌機施入農田,不僅實現了旱廁糞污和大棚蔬菜秸稈的無害處理,還節省了化肥用量,每噸綜合處理成本不足50元。


圖一、圖二為起南村糞污發酵池
烏河,這條發源于淄博市臨淄區辛店街道矮槐樹村、全長60千米的河流,自古以來就是淄博地區的重要水系之一。它見證了桓臺乃至淄博的變遷與發展,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資源。在調研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烏河對于這片土地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城市發展和生態保護中的獨特作用。
首先,烏河的自然風光令人陶醉。調研途中,我們沿著烏河岸邊行走,只見河水清澈見底,兩岸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尤其是烏河濕地,更是成為了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展現出了大自然的和諧與美麗。這種自然景觀不僅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也為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其次,烏河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烏河不僅是一條自然河流,更是一條文化之河。它流經了多個歷史文化遺址和名勝古跡,如桐林遺址、董褚遺址等,這些遺址見證了淄博地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同時,烏河還孕育了豐富的民俗文化和傳統手工藝,如烏河大曲、纏絲鴨蛋等特產,這些文化元素不僅豐富了當地的文化內涵,也為城市的旅游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圖三為起南村烏河下游
然而,在調研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由于歷史原因和人為因素,烏河的水質曾經受到過一定程度的污染,生態環境也遭受了一定的破壞。但是,近年來,淄博市政府和桓臺縣政府高度重視烏河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綜合治理。通過實施河道清淤、兩岸綠化、修建人工濕地等措施,烏河的水質得到了顯著改善,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有效恢復。村里的魏玉霞奶奶說:“原來村里的臭水溝到處都是,出門就是臭氣熏天,現在環境變好了,不像原來一樣了,家家戶戶都照書記說的做,臟水也不
往河里倒。”

圖四為起南村村民對耗資耗力進行污水治理的態度
調查結果顯示,將近七成的村民表示支持耗資耗力進行污水處理。而且通過調研發現,化肥、污水所帶來的環境問題逐漸引起人民的關注,村民也開始加入到環境保護的隊伍中去。
這次調研讓我深刻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和城市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才能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因此,我們應該繼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推動城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