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昌陶——遺留在渝西的民間瑰寶
今年八月,依托于“三下鄉”活動,我們組成渝西夏察隊,探訪了素有“中國四大名陶”美譽的榮昌陶,順著一件件陶瓷的紋理,透過每一爐窯火的熾熱,在榮昌陶傳統手工藝師傅的娓娓道來中,一步一步拂去榮昌陶這個稀世瑰寶的蒙塵。
“紅如棗,薄如紙,亮如鏡,聲如磬”,一爐窯火,燃燒千年,經久不衰。安陶作為與江蘇宜興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廣西欽州坭興陶齊名的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經歲月洗練,藝術沉淀,在不斷打磨、煅燒中,最終得以成形。安陶曾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筆。早在漢代,當地民眾因地制宜,開始使用后山上的紅泥,興起產陶熱潮。在安富鎮安陶博物館內,收藏了一套形象生動的漢代陶俑,距今已有兩千多年。
當最質樸的材質邂逅了最絕妙的工藝,一人一陶輪一窯爐,形色各迥的陶瓷便就這樣鮮活地出現在世人面前。陶,是時間的具象化,等土干,等火旺,等陶涼,時間在陶器上定格。每一處恰到好處的弧度,都能感受到陶藝師傅在時間里的沉淀。來到榮昌陶博物館,你不僅要看榮昌陶,看一幅幅滿載故事的畫卷在陶器上徐徐展開,向我們訴說著時代的故事;但又不能只看,要去感受,感受陶器在窯爐里經歷煅燒跨越千年仍留有的余溫;要去聽,聆聽唱遍大街小巷的民謠,“安富場,五里長,瓷窯里,燒酒坊,泥精壺壺排成行,燒酒滴滴巷子香”,那哼唱,那旋律,不知在這古色古香的安陶小鎮響起過多少次。
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安陶便開始結合當代工藝技術。素燒的工藝陶產品如藝術罐、茶壺、瓶等以質樸自然的土刻花紋飾裝飾,加之其天然的褐色色澤,給人以古樸淡雅之感。以色釉裝飾的釉陶,凝聚了工匠們幾十年的調色經驗,觀之色澤晶瑩剔透,叩之聲響清脆悅耳。而主要的日用陶產品則兼具實用性與工藝性,如泡菜壇便兼具了保鮮好、不滲漏的實用功能與比例協調、造型協調美觀的觀賞性。
2011年,榮昌陶器制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陶這個傳統的工藝制品再次被帶入渝西人民的生活中。2017年初,一座集文化、旅游、產業、體驗、教育于一體的特色小鎮——安陶小鎮開街,這條集聚工業旅游功能的長街上,建設了安陶博物館、陶藝展示場所和研學旅行基地,每年吸引游客達300多萬人次。
在產業發展上,一方面,安富鎮將集體經濟與陶產業深度融合,改造與維修過去的舊廠建設安北陶藝村,出租商鋪以開展各類陶藝體驗以及培訓課程,或是展出銷售各類手工陶藝制品,提升當地群眾的就業技能,提高外來群眾的藝術參與度,增添旅游欣賞價值;另一方面,榮昌緊抓住西部地區產業升級的機遇,將曾經的傳統陶瓷產業轉化為以生產電子信息、航空航天領域陶瓷新材料為主的新型陶瓷產業,使陶瓷產業煥發生機的同時,增加經濟收入以帶動傳統手工藝安陶產業的發展。
如今,依托于鄉村振興戰略與脫貧攻堅戰略,安陶正借助時代的東風,吹去身上的蒙塵,煥發出新的光芒。融巴蜀靈氣,興天下榮昌!作為昌州兒女,我們希望我們的家鄉更加繁榮昌盛,榮昌是文化厚重之城,我們希望以此篇三下鄉實踐報告,對以安陶為代表的榮昌非遺文化產業發展提出建議,希望昌州文化欣欣向榮,經久不息。
時間:2022-09-28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