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浪蒸騰的八月,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學服務團隊穿越蟬鳴交織的鄉(xiāng)道,于2025年8月12日抵達寶應縣多所教育機構。當志愿者推開漆皮翻卷的教室木窗,混合著粉筆灰與青草氣息的微風撲面而來——這場志愿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創(chuàng)意教學破解學習壁壘
教室窗框漆皮簌簌剝落,粉筆灰與青草氣息交織。志愿者們以精心設計的趣味課堂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幾何知識被轉化為生活實例,抽象數學邏輯通過夸張肢體語言具象化。針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團隊制定分層教學方案,確保每位孩子學有所獲。
在答疑環(huán)節(jié),志愿者們俯身傾聽天馬行空的提問,用童趣語言為孩子們解釋復雜的概念。當詞語接龍游戲點燃課堂,孩子們眼中躍動的光芒成為最珍貴的回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階段性測評顯示,課堂里每個參與的學生成績都有顯著提升,印證了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的有效性。
百年學府觸摸教育薪火
下午,孩子們首次走進江蘇省寶應中學。當百年香樟掩映的紅磚鐘樓映入眼簾,孩子們屏住了呼吸,接受著文化的熏陶。在科技樓VR實驗室,孩子們“穿越”到大運河開鑿現(xiàn)場。當隋煬帝督工的虛擬影像出現(xiàn),志愿者們根據歷史解說:“這條水道輸送的不僅是漕糧,更是南北文化血脈。”體驗結束后,孩子們用黏土復現(xiàn)汴河漕船,船只形狀、大小各異,最小的船模僅指甲蓋大小。接著志愿者們帶領孩子們參觀了大運河風光帶寶應運堤段,讓他們看到古人開鑿的運河如今的模樣。
創(chuàng)新教學點亮求知火種
在這個充滿蟬鳴與歡笑的夏天,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學服務團隊的志愿者們采用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孩子們用他們的雙手打開知識的新視窗。當最后一堂課的下課鈴聲響起,黑板上留下的不僅是公式與文字,更是一顆顆被點燃的求知火種。這場教育實踐告訴我們:真正的教學不在于灌輸多少知識,而在于能否點亮孩子們眼中那束渴望的光芒。志愿者們帶來的不僅是教學經驗,更是一份關于教育本質的深刻領悟——每個孩子都值得被看見,每顆心靈都渴望被點亮。
作者署名:通訊員王天天 劉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