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研究生暑期社會實踐總結
護生態華章,尋文化古韻——領袖足跡映中原
在“時代新人鑄魂工程”穩步推進的時代背景下,為切實落實“追尋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足跡”主題專項實踐,2025年暑期河南科技大學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研究生團隊(護生態華章,尋文化古韻——領袖足跡映中原)積極響應號召,圍繞“研興文化”與“研護生態”兩大主題,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深入開展實踐活動,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1.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社會實踐團隊循著習總書記的考察足跡,赴洛陽白馬寺、關林廟、龍門石窟等景區開展文化調研與傳承活動。
始建于東漢時期的白馬寺,素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寺內古樹既是歷史見證,更在生態維護中發揮關鍵作用。團隊成員向景區工作人員及周邊群眾普及古樹保護重要性及養護知識,并為寺院未來植物配置規劃建言。此外,團隊成員于習近平總書記曾考察駐足之處停留,對白馬寺的碑刻文化展開討論,進一步深化了對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及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重要性的認識。

在紀念關羽的關林廟,團隊成員以文化研學為載體,帶領小學生沉浸式體驗忠義文化與古典園林。從風景園林視角出發,引導孩子觀察廟內 “仿宮殿形制” 建筑布局 —— 中軸殿宇依次展開、左右對稱分布,讓其直觀感受傳統建筑的 “等級秩序” 與 “莊重之美”,以及作為中國古代祭祀性園林建筑典型案例的意義。考察碑刻遺跡時,團隊通過 “讀碑上故事、聽忠義傳說” 搭建孩子與文物的 “對話” 橋梁,讓傳統忠義精神在新一代心中煥發蓬勃生機。


習近平總書記在洛陽龍門石窟考察時強調:“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 基于此,團隊成員與文創設計師深入交流,結合文化遺產研究成果提出可行性建議:一方面可挖掘 “北魏衣袂紋理”“唐代蓮花紋樣” 等未充分開發的文化符號,豐富產品文化層次;另一方面要針對現有產品邙山陶土與環保樹脂配比問題,破解陶土易碎、樹脂缺乏質感的痛點,助力提升文創實用性與市場競爭力。此外,團隊成員指出伊河生態與石窟文物保存息息相關,并前往伊河邊開展生態保護行動,提取水樣以監測水質狀況、清理沿岸垃圾,切實踐行文物保護的整體性、系統性觀念,致力于實現文化遺產保護、生態環境改善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同共進。


2.
文化保護與生態保護密切相關。在深耕洛陽歷史文化傳承的基礎上,團隊進一步拓展實踐維度,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響應號召,奔赴鄭州黃河文化公園開展實踐活動。
在習近平總書記 2019 年視察過的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臨河廣場,團隊成員從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角度,向景區建議在現有解說牌基礎上補充 “三黃” 文化互動圖譜,以圖文形式標注黃河流域文明與黃土生態、炎黃文化的關聯節點,助力游客理解黃河文化。在炎黃廣場,面對 106 米高的炎黃二帝巨塑,團隊成員從文化創意與品牌傳播角度出發,共同梳理巨塑承載的民族精神符號,討論將其融入黃河地質元素,以設計出更多“文化 + 生態” 的文創產品可行性。

黃河地質博物館內展示了黃河泥沙成分分析數據,揭示出不同河段泥沙中有機質、礦物質含量的差異。團隊成員了解到,其下游泥沙富含鉀、磷元素,可將其用于改良鹽堿地,既能減少河道淤積,又能提升耕地質量,踐行 “變廢為寶” 的資源保護理念。同時,團隊成員表示,泥沙改良后的鹽堿地可以與現代農業種植技術相結合,通過制定科學的種植方案和管理措施,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在本次暑期社會實踐中,河南科技大學研究生團隊以習近平總書記調研路線為導向,踏入洛陽白馬寺、關林廟、龍門石窟,以及鄭州黃河文化公園等兼具中原文化底蘊與生態價值的地標,積極開展社會服務:結合地域文化特色助力文創產品開發,協助文旅從業者打造地域特色產品;面向社區公眾普及古樹科學養護知識、水質監測、垃圾清理等環保常識,強化生態保護意識;組織中小學生參與忠義文化體驗活動、黃河文化講堂等研學活動,提升青少年傳統文化素養。團隊成員將進一步強化責任擔當,持續發揮專業優勢,圍繞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的融合痛點探索新路徑,為區域文化可持續發展及生態環境改善注入青春動能,切實落實學校“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