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尋京華赤色印,賡續百年奮斗魂——丹韻探京隊沉浸式探訪紅色圣地
一抹紅色,鑄就百年輝煌;一腔熱血,書寫忠誠篇章。為深植家國情懷,賡續紅色血脈,汲取奮進偉力,2025年6月19日,北華航天工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丹韻探京實踐團”踏上了“三下鄉”社會實踐的征途,循著歷史的足跡,深度探訪京報館、宋慶齡同志故居與北京大學紅樓三處紅色圣地。這不僅是一次對崢嶸歲月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場與革命先驅跨越時空的靈魂對話,讓青春在歷史的回響中淬煉,讓信仰在實踐的熔爐中升華。
北京大學紅樓:赤潮涌動的起點,青春信仰的豐碑
作為華航學子,當我們踏入莊嚴肅穆的北京大學紅樓,厚重的歷史氣息瞬間將人包圍。這座見證了中國近現代思想啟蒙與革命星火燎原的“赤色樓宇”,曾是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先驅傳播馬克思主義、領導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創建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重要陣地。它不僅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更是早期中國共產黨人探索救國真理的精神殿堂,對于我們而言,是一堂行走的思政大課。
斑駁的墻垣間,李大釗辦公室舊址簡樸莊重,《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仿佛仍回響著思想碰撞的激越之聲。團隊成員們跟隨講解員的腳步,仔細聆聽每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講解員以充滿激情的講述,還原了先驅們在黑暗年代尋找光明的歷程:“北大紅樓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燈塔。李大釗先生在這里寫下《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陳獨秀先生在此編輯《新青年》喚醒青年,青年毛澤東也曾在此汲取思想養分。他們面臨的困境難以想象,但‘雄健的精神’支撐他們沖破了艱難險阻。這份對真理的執著、對信仰的忠誠、對民族的責任感,是紅樓精神的精髓。”也該成為我們華航學子的精神指引。
在李大釗先生油畫前,團隊成員陳昱含同學久久駐足,心潮澎湃:“與李大釗先生‘對視’的瞬間,那句‘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仿佛在耳邊響起。百年前,他們也是青年,卻以思想為劍,以熱血為旗。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奮斗?”實踐團還在現場采訪了多位不同年齡段的游客。一位白發老者激動地說:“每次來紅樓,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希望年輕人能多來這里看看,了解我們的根在哪里,今天的幸福是怎么來的。”一位大學生則表示:“紅樓是精神的源頭活水。它告訴我們,信仰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在學業和未來的道路上,我們也要學習先輩們這種‘雄健的精神’。”這份穿越百年的純粹信仰與赤子之心,依然能點燃當代青年胸中的熱血,激勵著他們勇擔時代重任。

圖1團隊成員于北大紅樓前莊重合影,開啟與歷史對話的探訪之旅

圖2團隊成員在李大釗油畫前凝思留影

圖3團隊成員解碼紅樓“精神密碼”

圖4觀史料—團隊成員俯身細覽,在紅樓舊檔間打撈覺醒記憶

圖5聽回聲—團隊成員側耳聆聽,把先輩故事聽進心里

圖6傳星火—團隊成員化身為橋,向游客講述紅樓精神密碼
京報館:鐵肩辣手鑄驚雷,鉛火丹心照汗青
“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邵飄萍先生鏗鏘有力的誓言,穿越時空,在京報館古樸的院落中回蕩。推開那扇承載著歷史重量的木門,時光仿佛倒流至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泛黃的報章、斑駁的印刷機、陳列的手稿……每一件展品都在無聲訴說著《京報》與邵飄萍烈士為傳播真理、喚醒民眾所經歷的驚心動魄與矢志不渝。
團隊成員們屏息凝神,認真研讀邵飄萍烈士的生平事跡:從創辦《京報》的篳路藍縷,到不遺余力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堅定執著,再到為培養新聞人才傾注的心血。講解員動情地講述著邵飄萍如何在白色恐怖下堅持發聲,最終為真理獻出生命的壯舉。“‘鐵肩辣手’不僅是邵飄萍先生個人的座右銘,更是那個時代進步報人的集體風骨。”一位資深研究員在接受團隊采訪時感慨道,“他們用筆做武器,用生命捍衛真相,是真正的‘歷史的瞭望者’和‘革命的踐行者’。他們的精神,是黨的新聞事業寶貴的精神源泉,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駐足于印有“鐵肩辣手”的磚墻前,指尖仿佛能感受到鉛字的冰冷與熾熱。那精心排布的鉛字,曾如驚雷般劃破舊中國的沉沉黑夜。團隊成員陳同學深受觸動:“課本上的文字是抽象的,但站在這里,觸摸著歷史的痕跡,邵飄萍先生‘新聞救國’的信念變得如此具體而沉重。這讓我深刻體會到,新聞的力量在于真實,更在于為誰發聲。”這份用熱血與鉛字寫就的史詩昭示:真正的新聞工作者,永遠是真理的守護者、時代的先鋒。京報報人的精神風骨,早已融入黨的紅色基因,化作新時代新聞戰線薪火相傳的永恒火炬,激勵著后來者在新征程上堅守輿論陣地,書寫無愧于人民與時代的華章。

圖7團隊成員于京報館前合影

圖8團隊成員于磚墻前感受“鐵肩辣手”精神

圖9:團隊成員在京報館展廳內駐足學習

圖10團隊成員在革命先輩雕塑前合影留念

圖11團隊成員化身“青春記錄者”采訪參觀者
宋慶齡同志故居:品讀芳華歲月,感悟大愛無疆
帶著京報館油墨與舊紙的馨香,帶著對革命先輩的敬仰,華航實踐團成員走進北京宋慶齡同志故居,這座位于后海北沿46號的庭院,鬧中取靜、花木扶疏,宋慶齡先生曾在此工作生活超二十年,一草一木都浸潤著她溫潤堅韌的精神氣息。
陳列柜中,一件件珍貴文物如同歲月長河中的璀璨星辰:親筆修改的文件稿字斟句酌,透露出對國家大事的殫精竭慮;與國際友人往來的信函情真意切,展現其作為“民間外交家”的卓越風采;樸素的衣物、簡樸的生活用品,無聲訴說著她身居高位卻心系民眾的崇高品格。劉元旭同學向大家介紹:“宋慶齡先生的一生,完美詮釋了‘永遠和黨在一起’的堅定信念和‘為新中國奮斗’的畢生追求。她以非凡的智慧、博大的愛心和女性的堅韌,在革命洪流中勇立潮頭,為新中國的誕生、為婦女兒童事業、為世界和平傾注了全部心血。她的家國情懷和無私奉獻,是跨越時空的精神財富。
在宋慶齡先生曾伏案工作的書桌前,一位帶著孩子參觀的年輕母親對實踐團成員說:“每次帶孩子來這里,都想讓她感受宋奶奶的大愛。她告訴我們,真正的力量來自于對國家和人民的愛,無論男女,都能擔當大任。”團隊成員孫賽博同學深有感觸:“以前只知道宋慶齡先生是國母,很偉大。但今天,從這些生活細節和奮斗歷程中,我感受到了她作為革命者、建設者的真實溫度與磅礴力量。她的‘大愛’精神,是我們青年一代在追求個人價值時,必須銘記的坐標。”這份純粹而深厚的家國情懷,如明燈照亮前路,提醒著新時代青年:唯有將個人理想融入時代洪流,以奮斗擦亮青春底色,方能真正回應“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

圖12團隊成員介紹宋慶齡女士的成就

圖13團隊成員在故居合影

圖14團隊成員離開宋慶齡故居合影

圖15團隊成員化身“青春調研員”采訪參觀者

圖16團隊成員圍坐研討
此次“丹韻探京”三下鄉實踐活動,是一次深刻的精神尋根與思想淬煉之旅。通過沉浸式探訪京報館、宋慶齡同志故居、北京大學紅樓,團隊成員們不僅在歷史的現場觸摸到了信仰的溫度,更通過大量的訪談交流,聆聽到了歷史守護者的解讀、同齡人的共鳴以及不同代際參觀者的心聲。
這些珍貴的紅色圣地,遠非冰冷的建筑或靜態的展陳。它們是百年奮斗史詩的鮮活載體,是偉大建黨精神的生動注腳。邵飄萍“鐵肩辣手”的凜然風骨、宋慶齡“大愛無疆”的博大情懷、紅樓先驅們“雄健勇毅”的開拓精神,共同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璀璨的篇章。它們清晰地昭示:信仰的力量可以穿透黑暗,真理的光芒終將照亮前程,個人的奮斗只有融入民族復興的偉業才能成就永恒價值。
行程有盡,收獲無垠。實踐團成員們紛紛表示,要將此行汲取的豐厚精神滋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必將更加自覺地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將“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轉化為刻苦鉆研、錘煉本領、服務社會的實際行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華航學子將帶著這份沉甸甸的“丹韻”收獲,以革命先驅為榜樣,砥礪初心使命,勇擔時代重任,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壯闊征程中,奮力書寫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精彩華章,讓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實踐中綻放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