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黃河的奔騰史詩與東營的人文記憶在此交織,黃河文化館便成為串聯歷史與當下的文化樞紐——泛黃的治河圖譜沉淀著千年智慧,漁民的舊漁具訴說著依水而居的歲月,動態的流域模型展現著山河變遷,每一處陳列都在延續著黃河與這片土地的深情對話。近日,青青小草實踐團走進這里,以系統講解與文化梳理為核心,開展了一場兼具深度與溫度的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團成員提前研讀館內史料,在專業指導下梳理出黃河文化的三條主線:自然演進、人文傳承與生態保護。他們向參觀的游客細致講解黃河自西向東奔流萬里的地理脈絡,解析其在東營入海口形成獨特生態系統的科學原理,讓游客理解這片土地“河海相擁、鹽堿共生”的自然密碼。結合展柜中陳列的古代堤防圖紙與現代水利工程模型,成員們對比講述不同時代的治河理念,從大禹治水的傳說到當代的調水調沙工程,展現人類與黃河相處的智慧變遷。
在梳理人文脈絡時,實踐團成員聚焦黃河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具象體現。他們指著展臺上的蘆葦編織品、漁家諺語手稿,講解東營百姓如何將黃河元素融入生產生活,如何在節慶習俗、民間故事中傳承“敬畏自然、守護家園”的信念。成員們還整理了東營地區保護黃河的當代案例,通過老照片與新影像的對比,展現生態保護給黃河入?趲淼男伦兓層慰透惺艿轿幕瘋鞒信c時代發展的緊密聯結。

參與活動的游客表示,這樣的講解讓零散的展品變得“有了故事線”,“原本看到的是一件件物品,現在讀懂的是一段段歷史與精神”。實踐團負責人表示,此次活動通過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邏輯與關聯,讓黃河文化的脈絡更加清晰,未來將繼續以青年視角解讀文化內涵,讓黃河文明的傳承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