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備——開始!”陳維鵬老師一聲令下,十幾輛電動賽車瞬間啟動,在教室中央的空地上你追我趕,馬達的嗡鳴聲此起彼伏。與此同時,形態各異的“機械爬蟲”在課桌面上蜿蜒前行,引得孩子們陣陣驚呼。6月30日在后塘河社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的教室里,來自寧波財經學院“攜手公益紅領菁”暑期社會實踐團的陳維鵬老師,用“仿生爬蟲機器人”與“電動賽車”兩場DIY科技盛宴,為孩子們打開了機械傳動與電路世界的奇妙大門。
巧手造“蟲”,機械顯神奇
“大家看,這個爬蟲機器人的關節運動,模仿了自然界中爬行生物的特點。”陳維鵬老師舉起一個由雪糕棒、小馬達和曲軸連桿組成的簡易爬蟲模型,輕輕撥動開關,模型立刻一屈一伸地向前“爬行”,展現出機械的魅力。“哇,它真的在動!”五年級的吳蘇安眼睛瞬間亮了。
分發材料后,教室成了熱火朝天的小小工坊。孩子們屏息凝神,對照圖紙連接電線、安裝微型馬達、調試齒輪咬合。當陳維鵬走到三年級熊喬羽身邊時,小姑娘正為爬蟲“罷工”急得鼻尖冒汗。“別急,試試把連桿角度調小一點,”陳老師輕聲指導。幾番調整后,爬蟲機器人終于成功運動起來,王梓涵激動地拍手:“我的爬蟲動起來啦!”
原理大拆解,動力有乾坤
待一只只爬蟲順利“啟動”,陳老師趁熱打鐵,揭開了機械傳動的秘密:“馬達是‘心臟’,齒輪和連桿就是‘關節’和‘筋骨’!心臟一跳動,關節就帶動整個身體運動——這和某些真實爬行動物的運動原理是不是很像?”他指著爬蟲模型的曲軸,將杠桿原理與仿生學的聯系娓娓道來。
電動賽車環節則成了基礎電路的實踐課。“電池是能量倉庫,導線是運輸道路,開關就是紅綠燈!”陳老師用生活化的比喻,讓孩子們輕松理解了電流通路與控制原理。六年級的曾令睿恍然大悟:“原來讓賽車跑起來,就是給電子修了一條從電池到馬達的‘高速公路’啊!”
小車競速,創意無極限
最沸騰的時刻當屬終極改裝競速環節。孩子們化身“賽車工程師”,在教室中央的空地上展開角逐。有的給賽車換上大齒輪提升力量,有的給車身“減肥”減輕重量,還有的嘗試改變馬達角度尋找最佳推力方向。陳老師穿梭在課桌間,引導思考:“試試這個改動,會不會跑得更快?”
當林子恒精心改裝的賽車率先沖過終點,整個教室爆發出勝利的歡呼。“我成功了!調整馬達位置真的有用!”他興奮地向伙伴們分享心得。

播種未來工程師夢想
“科技發明不是實驗室的專利,”陳維鵬看著孩子們亮晶晶的眼睛說,“它誕生于一顆好奇的心和一雙敢于嘗試的手。”實踐團團長趙若堯觀察到,許多孩子離場時小心翼翼地將作品揣進口袋,仿佛護著珍貴的寶藏。“當齒輪開始轉動,電路第一次連通,孩子們眼中迸發的那種光,讓我們確信科學的種子已悄然扎根。”
夕陽透過窗戶,為教室鍍上溫暖的金色。桌面上爬蟲移動的痕跡和孩子們專注調試賽車的身影,宛如童年初探科技時留下的生動印記。正如陳老師對孩子們的寄語:“真正的魔法,不在魔杖尖,而在你們連接導線、轉動齒輪的指尖上——那里藏著改變世界的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