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城”玉門,如一位安然的老者,裹挾著歷史的厚重,靜靜矗立在祖國西北大地上,等待著來訪者開啟。2025年7月17日,長安大學“追尋航天足跡·踐行強國精神”暑期社會實踐隊深入玉門老城區(qū),于693人防工程的幽深處、鐵人王進喜紀念館的陳列間,聚焦“鐵人精神”的時代內涵,汲取奮進力量。
693人防工程:地下70米的時光隧道 上午,實踐隊進入693人防工程。地下70米的空間,像被時光攥緊的褶皺。昏暗光線里,斑駁墻體層層疊疊,復雜通道如蛛網蔓延。隊員們腳踩磚石,靴跟叩擊聲在密閉空間里回蕩,驚醒了沉睡的歷史。
通過實地觀察工程結構、遺留設施及歷史資料,隊員們系統了解了該工程在特定歷史時期的戰(zhàn)略意義與建設背景。“你看這墻體加固的痕跡,每一道裂縫里,都卡著‘艱苦奮斗’的筋骨。”隊員指尖輕觸墻面,碎屑簌簌落下,似在應和這句感慨。
這種沉浸式體驗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國防工程的筑牢根基與工業(yè)建設的攻堅克難,共同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內核,而這正是中國共產黨人面對困境時始終堅守的信念力量。
(實踐隊隊員沉浸式體驗學習)
王進喜鐵人紀念館: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種 午后,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敞開大門,將“鐵人精神”的豐富內涵以最具象的方式攤開在眾人面前。
講解員的聲音,像從歷史深處漫出:“‘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不是喊口號,是王進喜們把命鉚在油井里的執(zhí)著。”銹跡斑斑的鉆井鉆頭,靜靜趴在展柜里,卻讓人聽見當年“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嘶吼。泛黃的文件上,潦草字跡里藏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勁,這是共產黨人初心在工業(yè)戰(zhàn)場的生動注腳——攻克“卡脖子”難題,實現自立自強,缺的不正是這種“鐵人狠勁”?
王進喜帶領工人攪拌泥漿的復原場景前,隊員們駐足良久。那些青銅雕塑的輪廓里,仿佛還凝著當年的汗與血。“這不是雕塑,是‘鐵人精神’的活化石。”正如館中文字所說,“鐵人精神”從工業(yè)實踐中孕育、在時代發(fā)展中升華的過程,這種精神跨越時空的溫度與力量,便是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種”。
(實踐隊參觀鐵人紀念館)
老一井與老君廟:精神傳承的現場課堂 從紀念館出來,實踐隊奔赴老一井、老君廟。油田鉆井模型矗立在陽光下,紅與藍的機械結構,像一座精神坐標。隊員們圍著模型打轉,有人俯身測量鉆桿角度,有人用手描摹齒輪紋路。“當年就是靠這些‘鐵疙瘩’,把‘中國貧油論’砸得稀碎。”話語里,是對先輩智慧的驚嘆,更是對“鐵人精神”落地生根的共情。
老君廟靜謐委身于玉門油田之中,老一井的舊址上,老物件與新青年相互交織,“鐵人精神”從歷史敘事,變成可觸摸、可對話的存在。隊員們沿著遺址踱步,腳印疊在當年石油工人的足跡上,像是一場無聲的精神接力。“以前覺得‘鐵人精神’是課本里的字,現在才懂,是玉門油田的骨,是鉆井架上的魂。”從693人防工程的“自力更生”,到鐵人紀念館的“拼搏奉獻”,再到老一井、老君廟的“傳承接力”,玉門老城區(qū)像一部立體教科書,把黨的精神譜系,具象成磚石、工具、鉆井模型。
對于實踐隊而言,這不是簡單的“紅色打卡”,而是一場精神尋根。實踐隊隊員表示,傳承“把個人融進國家”的精神遺產,在強國路上踩出屬于新時代的腳印,是使命,更是方向。
(團隊合影)
供圖供稿|長安大學“追尋航天足跡·踐行強國精神”暑期社會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