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午后,花岙島迎來了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滴水行動海韻文耕小分隊。咸澀海風正拂過島上的連綿鹽田,隊員們要參觀的曬鹽技藝科普館與花岙鹽場就在眼前。作為非遺體驗基地,這里將承載隊員們的文化探訪——圍繞曬鹽技藝探索、鹽農精神感悟、研學活動開展與鹽場實地體驗,“探尋千年曬鹽技藝”之旅就此開啟。
一、千年曬鹽,智慧傳承
指著場館內的鹽場模型,曬鹽技藝科普館講解員向小分隊介紹:“我們這的鹽是純天然的手工曬鹽,這曬鹽技藝也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花岙鹽場作為浙江省最后的海鹽鹽場,仍然延續著最傳統的曬鹽方式。為讓隊員們深入掌握鹽場構造與曬鹽技藝,講解員引導大家體驗模擬流程,細致講解每道工序:海水引入后,先經露天鹵缸自然濃縮,再入地下鹵缸結晶,每個步驟都凝聚著古人的智慧。
二、鹽農執守,古法相傳
小分隊成員通過視頻目睹了鹽農們收鹽的忙碌身影。凌晨兩點,花岙島一片寂靜,鹽農們卻已在田頭燈光下忙著收鹽。“收鹽不見太陽的,見太陽收鹽說明產量和質量都有影響了。”曬鹽技藝的省級非遺傳承人老徐坦言道。為保證海鹽的產量和質量,老徐與鹽農們爭分奪秒,務必在天亮前把鹽全部收上岸。越堆越高的鹽堆,不僅是鹽農辛勤勞動的證明,更彰顯了他們對古法曬鹽技藝的堅守。隊員們從鹽農的故事中了解到,這看似簡單的曬鹽技藝,背后是無數鹽農世代的汗水與智慧,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守護。
三、薪火研學,文化潤心
在介紹曬鹽技藝研學活動時,講解員興致勃勃地說:“天氣晴好時,我們會先安排學生等參觀者游覽場館,再帶他們到鹽場親身體驗,傳授打鹽花、收鹽的技巧;遇上壞天氣,就組織大家做手工,讓人們在動手過程中感受曬鹽文化的魅力。”這些形式多樣的研學活動,能讓更多人認識曬鹽技藝、領略這項傳統技藝的獨特風采,還能喚起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喜愛與熱情,使曬鹽技藝代代相傳、綿延不絕。
四、鹽田探訪,觀悟留痕
花岙鹽場里,陽光下的連片鹽田鋪展成晶瑩畫卷。鹽田被規整地劃分成塊,鹵水在其中靜靜蒸發,邊緣已凝結出細碎的鹽粒。小分隊成員們不禁為鹽場的規模所驚嘆著。小分隊成員汪同學不禁感嘆道:“這一千多畝鹽田,只有40多位鹽農在此生產工作,他們的工作量得多大啊!”她們沿著鹽田邊緣緩緩行走,腳下的泥土散發著海水的咸香,仿佛能感受到千百年來鹽農們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歷史。他們仔細觀察著鹽田的結構,探討著鹵水蒸發的原理,對曬鹽技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這片鹽田中,小分隊成員們不僅見證了曬鹽技藝的古老與智慧,更感受到了鹽農們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這份感悟將伴隨著他們走出鹽田,成為他們心中永恒的印記。
此次花岙島之行,讓海韻文耕小分隊的成員們深切體會到曬鹽技藝的歷史厚重與文化魅力。從傳承館的歷史余音到鹽田的鮮活印記,千年曬鹽技藝正以最本真的姿態延續著生命力。小分隊的探訪步伐不會停歇,他們將繼續追尋這些非遺文化的蹤跡,讓更多人聆聽它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