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深入探尋紅色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與影響,向日葵實踐團的成員們先后開展街頭紅色文化認知調研,并走訪了濟南市長清區老戰士紀念館、大峰山革命烈士紀念館及石麟山烈士陵園,在與歷史對話、與群眾交流中,實踐團成員深刻感受到了紅色文化穿越時空的強大生命力。
街頭問跡:探尋紅色文化印記 在街頭調研中,不同年齡、職業的受訪者給出了多元答案。老一輩人對紅色故事記憶猶新,能清晰講述本地革命先烈的事跡,認為紅色文化是“不能丟的傳家寶”;年輕群體則更傾向于通過影視、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了解紅色歷史,不少人表示“課本里的英雄離自己很遠,但看到紀念館里的實物和影像,才真切感受到他們的偉大”。調研也發現,少部分人年對本地紅色資源了解有限,紅色文化的創新傳播仍有提升空間。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社區廣場調研。山東理工大學賈凱依宜提供
家書寄情:感悟紅色精神力量 走進老戰士紀念館,泛黃的書信、磨破的軍裝、銹跡斑斑的武器靜靜陳列,無聲訴說著崢嶸歲月。在紅色家書探尋活動中,實踐團成員們深刻感受到:即便信紙早已泛黃,字跡也已模糊,但其字里行間的流露出的赤誠與堅韌卻穿透歲月,直抵人心。成員們逐字逐句誦讀著老戰士們寫給家人的書信:有奔赴戰場前“若我犧牲,勿念勿悲,家國安寧即吾所愿”的決絕;有在戰壕里“見字如面,家中稻子該熟了,待勝利歸來共收”的溫情;也有對子女“莫忘來路,要做正直有用之人”的叮嚀。當哽咽的聲音在展廳里回蕩,老戰士們的形象不再是史料中的名字——他們是牽掛父母的兒子,是思念妻兒的丈夫,更是舍小家為大家的革命者。這場與“先輩對話”的實踐,讓每個人都深切體會到:紅色家書里的每一筆,都是用熱血寫就的初心,是用生命守護的信仰,而這份沉甸甸的情感,正是當下最需要傳承的精神養分。
圖為實踐團成員觀摩烈士家書。山東理工大學賈凱宜提供
陵園寄思:傳承英烈精神火種 烈士陵園里,蒼松翠柏環繞,紀念碑巍峨矗立。實踐團成員們緩步走到烈士墓碑前,輕輕擦拭碑上的塵土,而后莊重鞠躬,周圍一片肅穆。成員們還帶來了給烈士的手寫信,信中既訴說了對英烈的崇敬與思念,又表達了傳承紅色基因的決心。同學們將信輕放在烈士碑前,仿佛與烈士們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交流。他們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和平,新時代青年們能做的,就是讓他們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讓他們的精神廣為流傳。此次尋訪,既是一次紅色文化的“充電”,更是一場精神的洗禮。
圖為實踐團成員為烈士送信。山東理工大學崔裕昊提供
遺跡尋蹤:重溫革命烽火歲月 踏入大峰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仿佛走進了一部立體的紅色史書。墻上懸掛的歷史照片、展柜里陳列的革命文物,與多媒體屏幕上滾動播放的戰地影像交相輝映,將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一一還原。實踐團成員們站在烈士名錄墻前,密密麻麻的名字灼燒著心臟。這面墻上篆刻的不僅僅是冰冷的文字,更是無數英烈們潑撒的熱血。從戰火紛飛中的堅守到和平年代里的擔當,大峰山的精神從未遠去,始終在指引著人們堅守初心,砥礪前行。
圖為實踐團成員緬懷革命先烈。山東理工大學賈凱宜提供
紅色文化不僅是歷史的記錄,更是激勵當下的力量。從街頭百姓的樸素認知到場館中的深刻感悟,不難發現:當紅色故事被生動講述,當紅色精神與現實生活相連,它便能跨越時代,成為照亮前行之路的燈塔。傳承紅色文化,不僅要保護好“老物件”,更要講好“新故事”,讓更多人在感知中認同,在認同中踐行,讓紅色基因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