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的泰州科技館,被一股“健康風”吹暖。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實踐團隊的5名青年學子,用3個小時的時間,通過講知識、做實驗、玩手工,把“食品安全”與“合理膳食”這兩個詞,變成了參與者能聽懂、會操作的日常智慧。
前期籌備:把專業知識“翻譯”成家常話
團隊成員深知,科普不能“掉書袋”。籌備時,他們對著《中國居民膳食指南》逐句“翻譯”:把“每天攝入12種食物”變成“早餐吃粥+蛋+小菜,午餐一葷一素一湯”;將“食品安全鑒別”簡化成“看標簽、看顏色、聞氣味”三步驟。給孩子們準備的PPT里,所有知識點都配著卡通畫:鹽罐上畫著“高血壓小惡魔”,蔬果旁站著“維生素小精靈”。實驗材料也反復篩選,最終確定了“pH試紙測農藥”“紙巾辨注水肉”等3個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的項目,連養生錘的藥材都選了氣味溫和的,怕刺激孩子。
知識開講:從數據到方法的“飲食指南”
“咱們先看組驚心的數據:我國高血壓患者有3.3億,而咱們每天吃的鹽,比推薦量多了86%。”14時,志愿者小呂的講解直擊重點。她沒有只顧著念數據,而是拿出一個“膳食寶塔”模型,一層一層講:“最底下的谷薯類,每天吃夠自己一個拳頭的量;中間的蔬菜,要用雙手捧起來那么多;最上面的油鹽,每天就一小勺。”針對老人關心的“怎么吃才補鈣”,她列了個清單:牛奶、蝦皮、芥菜,還特意加了句“豆腐和魚一起燉,鈣吸收更好”;給年輕人的“避坑指南”里,標著“1瓶含糖飲料=10塊方糖”,提醒“少喝甜飲”。
互動實驗:用眼睛看、親手做的食安課
“大家買肉時,有沒有遇到過一摸就濕乎乎的?”實驗區,團隊成員小王舉起兩塊肉。他把同一張紙巾分別貼在兩塊肉上,5秒后揭開:一塊只濕了邊緣,另一塊大半濕透。“濕透多的就是注水肉,水分多、營養少,還容易壞。”旁邊,測“粽葉新鮮度”的實驗也很熱鬧:新鮮粽葉煮水后清澈,陳粽葉煮水渾濁,“端午節包粽子,就得挑新鮮的!”一位阿姨邊看邊說,還掏出手機拍了對比圖。
創意工坊:將健康編織進日常的經緯
創意區里,養生錘和繪畫成了“搶手貨”。團隊提前把艾草、陳皮、薰衣草按比例配好,裝在小布袋里,參與者只需簡單縫合就能帶走。“這個錘錘敲敲背,舒服!”一位爺爺試了試,立刻讓孫子也做一個。繪畫桌上,大家的作品各有側重:有媽媽畫“低鹽廚房”,詳細標著“醬油10毫升=1.5克鹽”;有中學生畫“我的一周食譜”,周一到周日的三餐都寫得清清楚楚。最有意思的是個小男孩,他畫了“食品標簽偵探”,拿著放大鏡找“生產日期”,逗得大家直笑。
活動收尾:把健康帶回家
活動結束時,不少人手里的“戰利品”豐富:有畫滿健康小貼士的筆記本,有自己縫的養生錘,還有團隊印的“食安口訣”(“看標簽,查日期;看顏色,辨好壞;看儲存,防變質”)。“以前買菜就看價格,現在知道得看標簽、聞氣味了。”一位剛學會辨注水肉的大叔說。“紅心研墨”團隊成員表示,看到大家把知識記在心里、融進生活,就是活動最成功的地方。
活動意義:青年力量為健康中國“添磚”
這場活動,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青年學子服務社會的實踐。團隊用專業和耐心,讓健康飲食的理念,從科技館的課堂,走進了尋常百姓的廚房。未來,他們還會繼續打磨更多“接地氣”的科普內容,讓更多人學會守護自己和家人的“舌尖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