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巢湖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綠動智行”發展成就觀察團赴怡豐自動化科技(合肥)有限公司,開展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調研,以“洞察智造變革·鏈接人才未來”為主線,探索智能工廠技術與人才培養。
一、智慧工廠:精度與速度 在恒溫恒濕的無塵車間,觀察團目睹了精密制造的科技場景:
(1)AGV智能物流系統以±5毫米精度自主轉運300公斤電池包;
(2)機器視覺以0.05秒/幀的速度掃描電機殼體,實時比對海量缺陷數據庫;
(3)數字孿生控制中心實現虛擬與物理產線98%數據同步,工程師可遠程優化整線節拍。
技術總監李總監介紹,柔性裝配線可兼容5種車型底盤,換型僅需22分鐘。課本中的D-H參數化為七軸協作機器人的精準軌跡,令同學們驚嘆。
圖為技術總監向團隊介紹各個工線流程
二、人才對話:重構能力圖譜 人力資源總監張總監提出“機-電-數”三維人才能力模型:
(1)機械筋骨:掌握輕量化材料沖壓工藝仿真;
(2)電氣神經:精通電機控制算法嵌入式開發;
(3)數字大腦:善用MES系統進行產能瓶頸分析。
《崗位核心能力矩陣》揭示新需求:工藝工程師需增數字孿生建模;設備運維師需增工業大數據預測性維護;質量檢測員需增AI缺陷識別算法調優。張總監以碳纖維電池托架為例,強調需同時理解材料力學、熱壓工藝及應力場分析(如COMSOL)的復合型人才價值。
三、課堂革命:教學重構 學生張磊在調試視覺傳感器時發現,車間環境光干擾導致理論閾值(50lux)失效,需加載自適應濾波算法,這揭示了動態知識體系的重要性。此類實踐痛點正推動教學改革:
(1)課程再造:新增《智能工廠系統集成》等跨界課程;
(2)設備升級:引入同款機器視覺平臺,構建微型產線;
(3)評價變革:以“解決產線實際問題”替代傳統考核。
指導教師王老師表示,讓學生在實訓室復現工廠問題(如AGV調度沖突),顯著提升了知識獲取效率。
圖為技術總監向團隊人員詳細介紹一種汽車工藝零件
四、未來啟示:鍛造匠心 見證國產精密諧波減速器突破壟斷時,學生劉儒博在筆記中寫道:得知參與優化的裝配流程提升良率0.8%,年節約240萬元,真正理解了“工程師決定國家工業脊梁”的分量。車間里熬紅的雙眼,定義了青春價值。
結語:齒輪咬合時代脈搏 離廠時,觀察團凝視AGV集群組成的鋼鐵洪流,聽見了中國智造的律動。此行不僅拆解了智能產線的密碼,更在年輕工程師心中植入了產業報國的精神芯片——那些調試過的代碼將驅動大國重器,校準過的精度將丈量中國制造的新高度。
圖為企業管理人員為我們團隊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