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沂源縣南麻街道怡康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內涌動著科技探索的熱潮。山東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E在巖外”社會實踐團以差異化課程設計,為當地中小學生定制了兩堂“數字素養成長課”。
安全導航啟心智
面向小學生的課程緊密圍繞《網絡安全教育PPT》展開教學。實踐團通過課件第一部分"雙刃劍"內容,生動對比了網絡作為"全球信息寶庫"的便利性與"信息垃圾場"的風險性,結合中學生"道德意識弱化"的真實案例,讓孩子們深刻認識網絡信息污染的危害。課程重點解析了第二部分網癮傷害的科學數據:用頸椎模型演示長時間上網的肌肉損傷,通過干眼癥癥狀圖展示視力危害,并播放醫學動畫說明植物神經紊亂的形成機制。在防護實踐環節,學生們現場創建"字母+數字+符號"組合的強密碼,調整社交軟件隱私設置,齊聲誦讀"不隨意約會網友"等七項安全準則。

創作星火照未來
初中生課堂精準對應《從像素到虛擬》課件內容。實踐團沿時間軸展開技術演進畫卷:從1958年示波器上的《雙人網球》啟程,歷經街機《乓》的投幣聲,到紅白機《超級馬里奧》的像素跳躍,再至《魔獸世界》的史詩級社交世界。課程著重揭示游戲創作奧秘:通過《王者榮耀》李白技能特效解析文化符號的數字化表達,用《我的世界》方塊組合演示編程邏輯的具象化呈現。在Maya軟件體驗環節,學生們親手拖動控制點塑造3D蘋果模型,當旋轉視角觀察光影變化時,現場響起陣陣驚嘆。"原來勞拉的動作需要骨骼綁定技術!"一名男生在嘗試調整模型關節時恍然大悟。

科技星火映社區
活動精準觸發教育共振波:小學生們制作的《網絡安全手賬》成為社區宣傳素材,初中生的建模作品在服務中心形成“數字創客墻”。課程既筑牢網絡安全防火墻,又打開科技創新透視窗。特別是學生建模作品展現的空間思維,讓人們看到數字素養教育的深層價值;顒蝇F場,初中生搭建的"懸浮城堡"模型與小學生的《我家網絡公約》共同陳列于社區展廳,見證著從風險防范到科技創造的成長軌跡。這場跨越像素與現實的旅程,正為鄉村青少年的數字未來注入雙重保障——明辨風險的智慧與擁抱創新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