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淄博市沂源縣南麻街道怡康社區(qū)黨群服務中心內涌動著別樣的求知熱情。山東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E在巖外”實踐團化身科普使者,為當地孩子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科技探索之旅。
穿越計算時空,點燃好奇之火
面向社區(qū)小學生,實踐團精心設計了一場趣味橫生的計算機歷史漫游。隊員們以生動的語言和互動演示,引領孩子們從古老的算盤出發(fā),一路見證計算的進化奇跡。當巨型機ENIAC“重達30噸”的故事引發(fā)陣陣驚呼時,隊員們巧妙地將火柴盒大小的現代芯片與之對比,直觀展現技術飛躍的震撼。孩子們通過觸摸模型、趣味問答,理解了電子管如何被晶體管取代,集成電路又如何讓計算機“瘦身”并“更聰明”。在暢想量子計算與生物計算的未來時,一雙雙眼睛閃爍著對未知世界的憧憬。

初探編程秘境,解鎖邏輯之鑰
面對中學生群體,實踐團將焦點轉向計算機運行邏輯與編程基礎。隊員們以“給朋友買飲料需明確指令”的日常類比,輕松破冰“編程”概念。在C語言初探環(huán)節(jié),隊員們將抽象術語轉化為鮮活比喻:“頭文件”如同工具包目錄,“printf函數”則是讓計算機“開口說話”的魔法咒語。孩子們在簡易代碼實踐中體驗了從指令輸入到屏幕輸出的完整過程,當親手寫下的一條條指令成功驅動計算機輸出問候語時,成就感化作臉上的燦爛笑容。

賦能社區(qū),播種未來:一場雙向奔赴的成長
本次實踐遠非單向的知識傳遞。對社區(qū)而言,高校學子帶來的前沿科普資源彌合了城鄉(xiāng)信息鴻溝,將黨群服務中心轉化為家門口的“科技啟蒙站”,有效激活了基層公共空間的科普教育功能。對孩子們而言,從驚嘆ENIAC的龐然身軀到理解納米級芯片的驚人算力,從被動聽講到主動編寫人生第一行代碼,這場體驗不僅拓展了認知邊界,更在鄉(xiāng)村少年心中悄然埋下探索科技星辰大海的火種。
鄉(xiāng)村振興的基石在于人才振興,當鄉(xiāng)村孩子與前沿科技產生深度聯結,當一粒粒“科技自信”的種子在田野間萌發(fā),未來的鄉(xiāng)村必將涌現更多本土化數字人才。這場“芯”火相傳的實踐,正是高校智慧下沉賦能社區(qū)、助力鄉(xiāng)村人才振興的生動縮影——技術或許冰冷,但人與知識的相遇,永遠熾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