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山東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E在巖外”社會實踐團整裝出發,攜帶著專業攝像與無人機設備奔赴淄博市沂源縣,開啟了一場自然探索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的實踐之旅。他們此行肩負雙重使命:以腳步丈量魯山雄奇,用科技之眼解讀溶洞秘境,最終以數字影像為這片生態瑰寶注入全新活力。
探秘溶洞奇觀,數字光影記錄億年造化
實踐團首站深入沂源縣瑰麗的地下世界——天然溶洞。洞內怪石嶙峋,鐘乳石千姿百態,在歲月長河中雕琢出令人驚嘆的自然畫卷。隊員們細致觀察地質構造,驚嘆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團隊成員架起高清攝像設備,將壯觀的石筍、石幔和晶瑩的地下暗河光影逐一捕捉。無人機穿梭于穹窿之間,以獨特的空中視角,完整記錄了溶洞空間結構的恢弘與精妙,為后續數字化建模和沉浸式虛擬體驗儲備了珍貴素材。

攀登魯山之巔,科技視角俯瞰生態畫卷
帶著對自然造物的敬畏,實踐團成員隨后踏上攀登魯山的征程。山路蜿蜒,綠意盎然,隊員們沿途觀察豐富植被與地貌特征,感受沂蒙山區獨特的生態魅力。行至高處,云霧繚繞,齊魯大地壯闊畫卷在腳下鋪展。隊員們利用無人機進行高空俯瞰拍攝,獲取了魯山連綿群峰、蒼翠林海與鄉村鑲嵌其間的全景動態影像。高清攝像機則聚焦于山間飛瀑、奇松異石等微觀景致,力求多維度、多尺度地留存魯山生態之美。

數字賦能文旅,科技智慧助力鄉村振興
本次實踐活動以“數字賦能”為核心主題,實踐團成員充分發揮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優勢,將前沿的影像采集、后期處理及三維建模技術應用于自然景觀的記錄與呈現。拍攝的海量高質量影像素材,將成為制作沂源溶洞及魯山景區高清宣傳片的堅實基礎。通過這種創新性的技術實踐,團隊致力于提升沂源文旅資源的數字化展示水平與傳播廣度,以青年智慧賦能地方文旅產業升級,為沂源縣“生態美縣、旅游活縣”的發展戰略注入強勁的科技動力,以數字之光點亮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之路。
此次“E在巖外”社會實踐團的沂源之行,是青年學子將專業知識書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生動實踐。在探秘自然中深化認知,在技術應用中錘煉本領,更以數字賦能的創新方式,架起了科技助力區域文旅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堅實橋梁。未來,凝聚著山理工學子智慧與汗水的數字影像,將成為宣傳沂源、展示齊魯大美風光的閃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