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午,淄博市沂源縣南麻街道怡康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里暖意融融,山東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E在巖外”實踐團的志愿者們,正為社區中小學生們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計算機科普課。
趣味講解勾勒計算機發展脈絡
課堂上,志愿者們以“時間旅行”為線索,從古代算籌、算盤的智慧講起,逐步展開計算機的發展故事。當講到1946年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時,志愿者們用生動的比喻描述其“龐然大物”的模樣——“像30噸重的‘鋼鐵巨人’,卻能在20秒內完成人工幾小時的計算”,引得孩子們陣陣驚嘆。通過實物模型對比,孩子們直觀感受到從電子管到晶體管、再到集成電路的“瘦身”奇跡:電子管像“發燙的燈泡”,晶體管如“小巧的紐扣”,而集成電路則藏在“指甲蓋大小的芯片”里,讓計算機從“實驗室專屬”走進尋常生活。

志愿者們還和孩子們暢想未來,從“能解開密碼的量子計算機”到“用DNA存儲信息的生物計算機”,一個個奇妙構想讓孩子們眼中閃爍著好奇的光芒并不時發問。編程啟蒙打開數字世界大門
下午,實踐團的志愿者們又為社區初中生帶來了一場深入淺出的編程啟蒙課。不同于上午的歷史脈絡梳理,下午的課堂更注重“動手體驗”與“思維引導”。志愿者們從“如何讓計算機聽懂指令”切入,用“和朋友約定暗號”的生活例子,解釋編程的本質——“就像給朋友列購物清單,要寫清楚買什么、怎么買,計算機才能按步驟做事”。在講解基礎編程概念時,他們現場演示如何讓計算機“開口說話”,當屏幕上跳出輸入的文本的字樣時,孩子們紛紛湊近觀察,躍躍欲試。

課堂上,志愿者們還結合手機、智能手表等身邊設備,說明編程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我們刷視頻、發消息,背后都是編程在‘默默工作’”。簡單的互動
游戲中,孩子們嘗試用“指令”讓同伴完成簡單動作,親身體驗“編程邏輯”。
科技微光匯聚成長力量
此次實踐活動為怡康社區注入了鮮活的科技活力。對社區而言,這場暑期科
普課豐富了青少年文化生活,讓黨群服務中心成為“科技小課堂”,營造了崇尚科學、探索創新的良好氛圍。
對孩子們來說,生動的講解與互動不僅拓寬了視野,更在心中播下了科技的種子。從好奇“計算機怎么變這么小”,到嘗試“指揮計算機做事”,孩子們的求知欲被點燃,邏輯思維與創新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
而從更長遠的視角看,這樣的科技普及活動正是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通過提升青少年數字素養,讓鄉村孩子與前沿科技“零距離”接觸,既為他們未來的成長鋪路,也為鄉村培養具備科技思維的后備力量,用科技之光點亮鄉村振興的未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