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山東理工大學“E在巖外”實踐團在怡康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繼續開展暑期社會實踐,為小學生帶來“AI晉升路——從機械腦到超級助手”的科普課堂,同時帶領初中生探索“數字媒體技術如何驅動游戲創新”,通過趣味互動點燃青少年對科技的熱情。
“如果AI能幫你們寫作業,你們愿意嗎?”當日上午,面向小學生的科普課堂在歡聲笑語中進行。在實踐團成員的帶領下,孩子們從1940年前人類的對“會思考的機器”的幻想,到1960年代機器的初步發展,再到1990-2000年代的起伏與突破,一路穿梭至2025年的生成時AI時代。在課堂上,孩子們不僅收獲了AI知識,還認識到了AI迅速發展的雙面性,紛紛表示一定會正確使用AI,用理性態度擁抱技術進步。
科普課堂結束后,實踐團成員分組為孩子們提供暑期作業輔導,耐心解答各類疑問。輔導過程中,師生互動頻繁,孩子們積極提問,志愿者細致回應,現場氛圍融洽高效。
當日下午,實踐團成員通過對比不同年代的游戲畫面、拆解數字媒體技術的核心,再結合技術演示、案例剖析與職業鏈接,全面且科學地為當地初中生普及了數字媒體技術。這場兼具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科普,不僅讓初中生們了解了數字媒體技術的奧秘,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探索科技、擁抱創新的種子。
隨后,實踐團成員聚焦初中階段數學、物理等課程的典型疑難點,采取 “理論拆解 + 工具輔助” 的方式展開針對性輔導。他們先是結合具體例題,用簡潔易懂的語言拆解公式推導邏輯與解題思路,再引入數學模型可視化工具,將抽象的函數圖像、幾何關系轉化為動態演示動畫,讓學生直觀理解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原本對復雜公式感到困惑的學生們,在直觀演示和互動問答中逐漸理清思路,紛紛拿起筆在草稿紙上演算驗證,學習熱情持續高漲。
此次活動聚焦大學生資源,促進其自身發展的同時助推了社會教育公平化的發展。正如社區負責人所說:“大學生志愿者為基層教育注入了活力。”實踐團成員也表示:“我們將總結經驗,優化課程設計,用智慧點亮童心,用行動詮釋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