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值南麻戰役紀念日之際,山東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E在巖外”社會實踐團一行十余人,懷著崇敬的心情,走進淄博市沂源縣烈士陵園,開啟了一場銘記歷史、追尋初心的精神淬煉之旅。
清晨八時,陵園莊嚴肅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巍然矗立于晨光之中。在講解員李老師深情的敘述中,77年前那場決定沂蒙山命運的南麻戰役仿佛重現。紀念館內,借助現代聲光電技術,斑駁的軍號、磨損的草鞋、泛黃的電文手稿變得鮮活。動態沙盤上敵我態勢的推演,讓年輕學子們深刻感受到當年抉擇的沉重與犧牲的壯烈。

實踐團移步至無名烈士合葬墓前。巨大的花崗巖墓碑在陽光下泛著溫潤而堅韌的光澤,1806位沒有留下姓名的英雄在此長眠。松濤陣陣,如泣如訴。全體成員肅立垂首,集體默哀?諝饽,唯有風聲如歷史深沉的嘆息。李老師凝視墓碑,話語低沉有力:“他們是任何數據庫都無法完整記錄的損失,是任何算法都難以承載的精神重量。這份無聲的奉獻,恰恰是鄉村振興和基層治理中最需要被銘記的根基——那些默默耕耘、不求聞達的力量,構成了我們精神共同體最堅實的底座。”這番話讓慣常與精確代碼打交道的計算機學子們內心激蕩起前所未有的震撼與沉思。
在陵園核心處,八路軍著名戰斗英雄何萬祥的塑像巍然屹立,身軀前傾,目光如炬,保持著永恒的沖鋒姿態。實踐團成員久久駐足,心潮澎湃。這凝固的瞬間所展現的永不熄滅的生命之火和一往無前的氣概,深深激勵著大家。他們思考著,在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征程中,面對技術鴻溝、資源瓶頸和治理難題,正需要這種“沖鋒”精神。
走進莊重的紀念館,時代楷模朱彥夫的事跡展區震撼了每一位成員。這位在朝鮮戰場失去四肢和左眼的特等傷殘軍人,以鋼鐵意志實現生活自理,并擔任村支書25年,帶領村民創造奇跡。展柜中他自制的書寫工具、寫滿計劃的筆記本、規劃草圖,在數字化展屏輔助下被詳盡解析,那份超越極限的奉獻與智慧令人動容。

夕陽西下,余暉為烈士紀念碑鍍上莊嚴光暈。李老師在陵園門口深情總結:“在沂蒙精神的源頭活水中,我們重溫了‘從哪里來、為什么出發’的初心。作為數字時代的青年建設者,我們不僅要讓技術之根深扎于服務人民的廣袤厚土,更要將革命先輩忠誠為黨、無私奉獻、堅韌不拔的精神基因,融入血脈。”松濤如海,回應著青春的誓言。帶著沉甸甸的紅色記憶和清晰的責任坐標,“E在巖外”實踐團成員踏上了奔赴沂源鄉村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