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實踐團“E在巖外”在沂源烈士陵園的無名烈士合葬墓前,那莊嚴肅穆的三分鐘集體默哀,已深深烙印在山東理工大學“E在巖外”社會實踐團成員心中。1806位無名英雄的集體豐碑無聲警示著:任何技術探索與實踐的終極坐標,都必須是切實提升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福祉。先烈們為之獻出生命的崇高理想——人民的解放與幸福,促使團隊成員鄭重思考:推動鄉村振興的數字賦能,其核心價值必須牢牢錨定于此,讓技術服務于基層百姓的辦事順暢、機會均等和生活尊嚴,而非數據的炫耀堆砌。

時代楷模朱彥夫跨越生命極限的非凡事跡,為實踐團理解“數字治理”的內涵提供了寶貴的精神參照和不竭的力量源泉。在紀念館朱彥夫事跡展區,這位失去四肢和左眼的特等傷殘軍人,以鋼鐵意志不僅實現生活自理,更擔任村支書25年,帶領村民開山劈嶺架電鋪路。他自制的書寫工具、密密麻麻的筆記本、規劃草圖,在數字化展屏的輔助下被詳盡解析。實踐團團長邢以松深有感觸:“朱彥夫前輩是用‘人’的意志和智慧,在物質匱乏年代創造了奇跡。今天,我們用大數據、云計算為鄉村‘賦能’,其本質內核,正是要傳承這種以人民為中心、不畏艱難、勇于創造的奮斗精神。技術是工具,而這顆為民服務的赤子初心,才是驅動一切的靈魂引擎。”

深受朱彥夫事跡感召,團隊成員意識到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創造奇跡的精神力量,正是當下運用數字工具攻堅克難、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所亟需的寶貴品質。為此,團隊正積極行動,著手將朱彥夫的精神遺產轉化為數字時代的教學資源,開發成交互式數字故事,計劃融入面向鄉村黨員干部的培訓體系,讓這份堅韌與創造力在新時代鄉村治理實踐中煥發新活力。
實踐團同時敏銳洞察到,根植于沂源大地的沂蒙精神是當地最獨特珍貴的文化瑰寶與精神財富。陵園負責人向他們提出了一個富有意義的期望:運用專業知識,為陵園內承載特殊情感的紀念品——如刻有紅星印記的楊樹枝(象征革命精神)——設計一款既體現敬意、又便于游客攜帶保存的包裝。負責人強調,設計應注重簡單有效、實用環保,關鍵在于通過設計傳達紅色文化的溫度與記憶。
“E在巖外”實踐團迅速響應。成員們立足計算機專業背景,從用戶體驗、材料選擇、視覺傳達和信息承載多角度構思。他們深入分析楊樹枝天然紀念物的不規則形態及其保護需求,理解紅星印記的象征意義。設計方案融入了簡潔紅星圖案與沂蒙精神標語等視覺元素,以及小型二維碼等輕量化數字鏈接。游客帶走紀念品時,可便捷掃碼了解其背后故事,讓紅色記憶融入日常,激發對革命老區的關注。這成為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服務地方文化傳播、助力紅色精神傳承與鄉村文旅發展的生動實踐。
在沂蒙精神的滋養下,“E在巖外”實踐團成員帶著澎湃的奮斗激情走出陵園,奔赴沂源廣袤鄉村進行數字調研與基層宣講。他們將以數字技術為舟,以紅色精神為帆,努力將先輩們為之奮斗犧牲的土地,建設成數字化時代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家園。一場關于傳承與創新、精神與技術的青春實踐,已在沂蒙山深處激昂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