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山東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E在巖外”社會實踐團深入淄博市沂源縣,開啟了一場融合自然探秘與數字賦能的獨特旅程。成員們用鏡頭捕捉地質奇觀,攀登魯山之巔感受生態脈搏,旨在以先進數字技術為當地壯美山水注入全新活力,打造高質量的景區宣傳影像素材。
數字視角,洞見地下奇觀
實踐團首站探訪沂源縣瑰麗溶洞。洞內千姿百態的鐘乳石、神秘幽深的地下暗河,構成令人驚嘆的自然畫卷。成員們手持相機,從不同角度仔細拍攝溶洞的奇特景觀和細節特征,認真記錄光影變化和空間結構。他們希望通過這些扎實的影像素材積累和學習拍攝技巧,為后期制作景區宣傳資料打下良好基礎,力求真實、生動地展現這處地下自然奇觀,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探索。

攀登魯山,科技記錄綠色脈動
告別溶洞,團隊攀登沂源生態地標——魯山。在攀登過程中,成員們不僅用鏡頭捕捉魯山的層巒疊翠、云海蒼茫,更著重運用延時攝影、高清航拍等手法,系統性記錄魯山不同海拔的植被分布特征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他們探討如何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將拍攝的素材與地理坐標信息深度結合,為構建智慧導覽系統、開發生態科普數字產品積累寶貴的一手資源。科技的翅膀,讓魯山的自然之美擁有了更精準的解讀與表達維度。

數字賦能,擦亮文旅新名片
此次沂源之行,絕非簡單的風光記錄。“E在巖外”實踐團的核心使命,在于以自身計算機專業所學,賦能當地文旅資源的數字化升級。通過高質量宣傳片的策劃與拍攝,團隊致力于將沂源溶洞的鬼斧神工與魯山的雄渾秀美,轉化為極具視覺沖擊力和互動性的數字資產。這不僅能有效提升景區的知名度與吸引力,為當地引流,更能以創新的形式保存與傳播珍貴的地質與生態資源價值。同時,項目的推進極大鍛煉了成員們將前沿數字技術應用于文旅推廣實踐的能力,深化了“科技服務地方”的宗旨理解。
此次沂源實踐,是“E在巖外”團隊將數字技術之“能”注入綠水青山之“魂”的關鍵一步。他們用專業鏡頭重新詮釋自然之美,以數字創意激活文旅潛力。產出的宣傳影像,將成為沂源向外界遞出的閃亮新名片,而團隊在實地探索中錘煉的技術應用能力與責任感,也為未來更深層次地服務地方數字文旅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數字之眼所及之處,沂源的山水畫卷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時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