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通過故事講解啟迪興趣、游戲互動鞏固認知、手工創作深化理解等多元形式,社區公益活動為幼兒們打開了認知數學世界的窗口。在這場充滿愛與創意的課堂上,孩子們在玩樂中收獲了知識與快樂,志愿者們也在付出中收獲了心靈的成長與滿足,真切印證了“善意播撒有溫度,奉獻過程有成長”的志愿服務內涵。
直面教學難題 創新模式破困局
數學雖為基礎學科,但抽象的概念和符號常常讓幼兒產生距離感。傳統課堂中,機械的數字認讀和計算練習讓不少孩子對數學失去興趣。為改變這一現狀,志愿者團隊深入調研幼兒認知規律,決心跳出傳統教學框架,打造以"趣味體驗"為核心的教學體系。"我們要讓孩子們發現,數學藏在游戲里、故事里,甚至是日常的點點滴滴中。"團隊負責人在籌備會上強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我們設計活動的出發點。"

精雕細琢備課程 匠心設計暖童心
為讓活動達到最佳效果,志愿者團隊展開了為期數周的精心籌備。考慮到幼兒具象思維特點,他們將數字、圖形等概念轉化為色彩鮮明的卡通教具和圖文手冊;為激發參與熱情,準備了印有數學元素的文具、益智玩具等獎勵品;結合幼兒注意力持續時間短的特點,將活動拆解為多個15分鐘左右的趣味模塊。經過反復演練調整,最終形成了一套兼顧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教學方案。
故事引路入情境 角色體驗學知識
活動當天的社區活動中心成了歡樂的海洋。志愿者們以孩子們熟悉的《三只小豬蓋房子》故事開場,通過"小豬蓋房子用了幾塊磚""每只小豬找到幾個蘋果"等問題自然引入數字概念。隨后的角色扮演環節更是點燃了孩子們的熱情:有的孩子化身"數字小管家"清點道具,有的扮演"圖形建筑師"搭建房屋,在沉浸式體驗中不知不覺掌握了數字計數和數量比較的方法,課堂上不時響起稚嫩的搶答聲和歡笑聲。
巧手實踐探奧秘 創意制作悟原理
手工創作環節讓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志愿者們分發彩紙、黏土等材料,指導孩子們制作圓形的太陽、長方形的書本、三角形的屋頂等作品。"你看我的五角星是五個三角形組成的!"一名小朋友舉著作品向志愿者展示。在積木搭建區,孩子們通過堆疊不同形狀的積木,直觀理解了"高矮""大小""對稱"等數學概念,志愿者們則在一旁適時引導,幫助孩子們將實踐經驗轉化為知識認知。
益智游戲樂闖關 快樂學習不停歇
多樣化的數學小游戲成了孩子們最期待的環節。在"數字尋寶"游戲中,孩子們根據線索尋找藏有數字卡片的"寶藏";"圖形配對"游戲里,大家動手將不同形狀的卡片歸類擺放;"火柴變變變"游戲中,簡單的火柴棒在孩子們手中變成數字和圖形,引發陣陣驚嘆。每個游戲關卡通關后,志愿者都會送上鼓勵和小獎品,原本有些羞澀的孩子也在同伴的帶動下逐漸融入,整個活動現場充滿活力。
志愿同行獲成長 總結優化再提升
活動結束后,志愿者團隊召開了復盤會,分享教學過程中的收獲與感悟。"孩子們亮晶晶的眼睛和積極的回應,讓我真切感受到教育的意義。"一位志愿者說。大家一致認為,幼兒數學教學需要將知識融入生活場景,用孩子的視角設計活動。團隊計劃未來增加親子互動環節,邀請家長共同參與數學游戲,同時細化不同年齡段的教學內容,讓活動更具針對性和延續性。
愛心播撒希望種 公益教學續新篇
此次東安社區趣味數學志愿服務活動,不僅讓孩子們在快樂中接觸數學知識,更用溫暖的陪伴傳遞了志愿服務的力量。志愿者們用專業和愛心搭建起社區公益教育的橋梁,讓數學學習不再枯燥,讓志愿服務貼近生活。隨著活動的持續開展和優化,這份充滿溫度的公益教學將成為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讓更多孩子在趣味體驗中愛上數學,讓志愿服務精神在社區持續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