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紅色教育培育新時代孩子:四維教育和紅色文化結合的新做法
2025 年暑期,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教學團隊走進鹽城市亭湖區先鋒街道健康路社區,開展社區支教實踐活動。團隊以 "寓教于樂,知行合一" 為指導思想,通過創新教學設計,深度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理念,融入沉浸式紅色主題教育內容,為社區 60 余名青少年構建起知識傳授與實踐體驗相統一的綜合性教育平臺。
一、課程體系架構:課程體系搭建:用四維教育的方法,打造一個立體的紅色主題在健康路社區活動中心,"四維趣味課堂" 體系全面開展,包含語文、數學、音樂與綜合實踐四大板塊,每個板塊都特色鮮明、亮點眾多。
(一)語文教學模塊:古典文學與現代傳播的有機結合對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持續時間有限的特點,團隊成員黃沁怡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創新設計古詩教學的情境化融合模式。在《望廬山瀑布》教學實踐中,教師以 "唐代詩人的視覺藝術探索" 為學術視角,引入現代航空攝影技術的空間概念,引導學生通過美術創作完成古詩意境的可視化重構;同時借鑒新媒體傳播規律,運用話題標簽開展詩歌意象的跨媒介解讀。在《蜀道難》課堂教學中,采用角色扮演與項目式學習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學生模擬文化傳播使者身份,通過沉浸式情景演繹,運用肢體語言和語言藝術對詩歌中的地理意象與情感表達進行具象化呈現,實現古典文學與現代傳播范式的創新融合。
(二)數學教學模塊:用四維教育當骨架,搭起紅色主題課程群的立體框架
咱們把數學課堂打造成 “生活實驗室”,用項目式學習的方式,帶著孩子們解決生活里的實際問題。團隊的秦雯老師超有創意,設計了好多有意思的角色扮演游戲。比如讓孩子們當 “超市采購員”,算算打折商品能省多少錢;或者化身 “校園規劃師”,測量校園面積,規劃操場布局。還有超火的 “數獨挑戰賽”,大家以小組為單位 PK,贏了的小組每人都能拿到 “數學小博士” 徽章,可搶手啦!五年級學生李萌在課后分享道:"原來數學不是課本上的數字,而是藏在菜市場的價格標簽里。"
二、紅色教育:以沉浸式情境為筆,勾勒思想價值體系的精神長卷
支教征程中,團隊以社區為經緯,將教育版圖延展至鹽城革命紀念館的精神沃土。在 “紅色小記者” 實踐課堂里,稚嫩的采訪證別在胸前,孩子們化身時光的追光者。老黨員張爺爺的講述如同一把鑰匙,緩緩開啟塵封的記憶之門,帶他們回溯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 ——1941 年,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烽火淬煉出的信仰豐碑,在聲情并茂的訴說中重煥生機,紅色基因亦如星火燎原,悄然融入少年們的精神血脈。
三、德育浸潤:打造沉浸式學習場景,幫學生筑牢思想根基
項目依托鹽城革命紀念館共建 “流動思政課堂”,構建起 “文物解碼 — 老兵訪談 — 情景再現” 三階遞進式教育體系。這一體系通過 “講文物故事 — 聽老兵親身經歷 — 模擬歷史場景” 三個步驟,循序漸進地帶著學生了解紅色歷史。
通過調查問卷打分發現,學生對紅色歷史的了解程度,從原來的平均 3.2 分提高到了 4.6 分;對紅色歷史的喜愛程度,也從 3.5 分提升到了 4.8 分,進步非常明顯。此外,項目組還采訪了老黨員張某,把他講述的紅色故事拍成了 18 分鐘的視頻。這個視頻現在已經放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數字展廳里,以后大家都能隨時看到,讓紅色教育資源更好地傳播和分享。
四、德育滲透:用本地紅色故事當教材,創建立體化思政課新方法
為了更好地激勵學生成長,本項目構建了 “星星銀行” 表現性評價體系。該體系設置了 “知識星”“合作星”“創意星” 三類代幣,分別對應著學生的學科能力、社會情感、創新思維這三個維度的發展。
從系統后臺統計的數據就能看明白,自從推出 “星星銀行” 獎勵辦法后,孩子們每天拿到的獎勵代幣明顯變多了,以前平均每天只能得 2.3 枚,現在能拿到 4.1 枚。而且課堂上調皮搗蛋的情況少了一大半,下降了 65%。這些獎勵代幣的用處可不少,孩子們既可以換鉛筆、本子這些文具,也能換課外書,還能用它兌換 “親子共讀券”,帶著爸爸媽媽一起讀書。這樣一來,獎勵、鼓勵孩子,還有家校合作教育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流程。
四、讓學習走進生活:社區教育如何幫助大家更好成長
我們學校推出了 “星星銀行” 獎勵制度。就像小朋友存錢一樣,孩子們可以通過不同表現賺取三種星星:認真學習能得到 “知識星”,和同學友好合作拿到 “合作星”,想出新奇點子就能收獲 “創意星”。自從實行這個制度,孩子們積極性明顯提高了。以前平均每天只能拿到 2.3 顆星星,現在能得到 4.1 顆,課堂上調皮搗蛋的情況也減少了一大半。學校準備了豐富的獎品,孩子們可以用星星兌換文具、圖書,還能兌換和爸爸媽媽一起讀書的機會。這個辦法把老師評價、學生進步和家長參與都結合起來,讓學習變得更有趣。
五、學校和社區手拉手搞教育:讓社區教育越辦越好的新辦法
在支教實踐項目收官階段,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教學團隊與健康路社區達成深度合作共識,為社區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健康路社區書記周建國表示,這一舉措構建了 "學校 - 社區 - 家庭" 教育閉環,讓社區成為 "雙減" 政策下的教育補充陣地。此次實踐成效顯著:60 余名學生在趣味課堂中培養了學習興趣與愛國情懷;師范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深化了對教育理念的理解。
作者:畢馨怡 來源:愛開大學生
發布時間:2025-07-23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