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家寶貝和兒子前程,哪個更重要?祖傳技藝和現代化發展,哪個更輝煌?答案盡在——
一、老法師
北橫街上,有一家小小的玉器店,名叫昆吾坊。店主人陸鼎方,今年正好五十八歲,店里賣的是些手工做的玉制工藝品。
陸鼎方結婚晚,三十多歲才生了個兒子叫陸正明,今年只有二十三歲,大學剛畢業。陸鼎方的妻子已經過世了,為了這個兒子,他算是操透了心,不過陸正明還算爭氣,大學畢業后參加公務員考試,筆試已經通過了,接下來就要面試。可就是這個面試,讓陸鼎方一直心神不定。隔壁開水果店的阿汪一直在說,現在的公務員考試,筆試是靠硬的,面試花頭卻多得很,而面試成績也要占總成績的一半,參加的人都去尋門路燒香,好在面試里加點分。聽阿汪這樣說,陸鼎方更放不下心來了。他們陸家向來是靠手藝吃飯,向來不愿求人。陸鼎方雖然想要去跑跑人情,可聽人說陸正明要考的旅游局現在很熱門,擔任主考的局長又很不講情面,陸鼎方實在不想拉下自己這老臉還去碰一鼻子灰。
這一天下雨,生意不太好,到了下午,陸鼎方正在店里喝著茶打發時間,從外面進來一個打著傘的中年人。那中年人放下傘后一直一言不發地看著陳列柜里的樣品。陸鼎方連忙迎上去說:“先生,要買點什么嗎?”
那個中年人說:“東西不少啊,都是手工的么?”
陸鼎方心里“別”地一跳,看了看那個中年人。他們陸家老輩子是庚子年鬧八國聯軍時從天津衛逃過來的,據說本是明朝頂有名的蘇州玉匠陸子岡的子孫,逃到這里時什么都沒帶,就帶了這塊家傳的“昆吾坊”招牌跟一雙手。在這里白手起家,又做了幾十年玉匠,等到1950年公私合營,陸鼎方的老爹把招牌摘下來,自己成了玉器廠工人。后來陸鼎方頂職進廠做了二十年,玉器廠倒閉了。陸鼎方沒辦法,幸虧這時候大力提倡個體經濟,就從床底下把擱了快五十年的招牌拿出來重新掛上,把昆吾坊重新開了起來。沒想到這一做倒是做出了名氣,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陸家昆吾坊的手工玉器工藝品大受游客歡迎。
陸鼎方小時候聽爺爺說過不少以前玉器店之間勾心斗角的故事,有些店為了搞垮競爭對手,會請一些老法師(也就是精于此行的藝人)來踢場子。老法師進店來就東看西看,哪樣東西做得有毛病,定價不實,以次充好,被他扳牢差頭,那玉器店的牌子就算砸了。不過老法師也靠硬,只要沒差頭可扳,肯定不會無中生有,瞎說一氣。
當初陸鼎方的老爺爺逃難來這里重開昆吾坊,白手起家,也不是沒招過人忌,但因為昆吾坊貨真價實,手工過硬,老法師沒扳著差頭,反而給昆吾坊揚了名。現在這種事已經很少了,可昆吾坊生意好,難保不會又是這種老法師來扳差頭了。陸鼎方想到這里,連忙拉開玻璃櫥,把那中年人正看著的一個玉蟹拿出來遞給他,笑著說:“我們陸家是陸子岡后代,家傳四百多年的手藝了。”
中年人接過玉蟹,眉毛一揚:“原來是陸子岡的后人!失敬失敬,怪不得叫昆吾坊。”
二、昆吾刀
陸鼎方見那中年人的右手食指和中指托住了玉蟹的蟹身,左手手心向上,托在右手手腕下,心里就“咯噔”一下,心想:“果然被我猜中了,這人肯定是個老法師。”只有經常接觸玉器,而且是小件玉器的人,才會用這種手勢。因為東西小,捏在手上時一大半被手指遮住,用兩根手指托著就能把細節都看清楚了。而手托著到底不夠牢靠,所以左手張在右手腕下,以防萬一失手東西掉下來。陸鼎方做了幾十年玉器了,只消一看就知道這個中年人不是外行。如果真是來挑眼的老法師,那更不能露怯。他笑道:“先生也知道昆吾坊這牌子的來歷?”
中年人一邊托起玉蟹看著,一邊道:“傳說陸子岡不但技藝超群,更要緊的是他有一把刻刀,切玉如泥,叫昆吾刀,所以取這個名字吧。”
中年人的話一下搔中了陸鼎方心底的癢處,他笑道:“先生你也知道啊?當初陸子岡學成技藝,就是手頭沒有一把好刀。那年頭蘇州街上常有人賣古董,有一次他在一個小攤上買到三指來闊一片鐵,石頭都切得開。陸子岡就想,把這個改成刻刀正好。可是叫了鐵匠一打,你道怎么回事……”
中年人看著玉蟹,隨口問:“怎么回事?”
“這片鐵怎么燒也不紅,放在鐵砧上一打,鐵砧反倒被打凹下一塊。陸子岡知道這是個寶貝,可就是不知怎么用,于是張榜懸賞,看誰能將這塊鐵打成刻刀。可是遠近有名的鐵匠來了不少,誰也沒辦法。有一天,來了個道士,說這是上古名劍昆吾劍的劍頭,他有辦法改鑄,不過要二百兩銀子。陸子岡一狠心,就答應下來。”
這回中年人的興趣也被陸鼎方釣起來了,他問道:“這道士有什么辦法?”
“陸子岡給了這道士二百兩銀子,讓他馬上就動手,可是這道士說不行,他還要找一個人。你知道他找誰?”陸鼎方頓了頓,故意賣了個關子,聲音也響了起來,“原來是個要飯的女叫花子。這叫花子頭發長得拖到地上,渾身上下臟得不成樣子。道士用篦梳從她頭發上篦下了一大把油垢,然后才說:‘行了。’他把這劍頭涂上一層油垢,再放進火里燒。說來也怪,以前怎么都燒不紅,這回一燒就紅。就這樣連燒三次,這劍頭才算燒軟,然后就改成了一把刻刀。陸子岡有了這刻刀,這才獨占鰲頭,名列吳門四玉中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