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載,廣州黃埔文沖的飛鵝嶺上,有座匠工精巧的墓地,墓前有兩大華表石柱,東西各一,華表下各有一石獅蹲伏,墓頂有一圓形八卦圖,徑約近兩米。它倚山而立,座南向北,坐落在狀似飛鵝展翅、氣勢磅礴的嶺上,其排場、氣派使人想見當年墓葬者的身價。這就是清朝狀元莊有恭的墓地,該山亦因有此墓而被稱為狀元山。
樹木蔥蘢,細雨絲絲。沿著山間小路訪古尋幽,別是一番景致。偶爾遇見三兩游人,不知是忘了帶傘,抑或喜雨中漫步,亦與我們一般迎風踏雨。已見暮靄幽幽,我們仍興致不減,按圖索驥憑吊莊公之墓。
史載,莊有恭字容可,號滋圃,廣州人氏。乾隆四年,莊有恭應試及第,并以其才思敏捷、文章瑰麗而大魁。當時廣州隸屬番禺縣境,故其被世人稱為番禺狀元。自順治至光緒200余年間,共開科考試113科,取狀元113人,廣東僅有3人,莊有恭便是其一,而又以其官居最高,政績最顯著。莊有恭雖仕途坎坷,但亦從政28年,歷任封疆大吏、巡撫、刑部尚書、兩江總督等,以其嚴于律己、仁慈忠厚而名垂青史。尤其是致力于水利的整治,疏河浚淤,分道節流,使江南河道的淤塞現象得以改觀。其中以整治三江水道工程最為成功,且做到不擾民而工成,民得其利而國庫無所耗損。
莊有恭是個孝子,因“人在江湖”,難以盡孝。其母在穗去逝,他被恩準回文沖守孝百天,他反躬自疚,立家訓將飛鵝嶺墓地作為祖地。乾隆32年,莊有恭病逝于福建任所,時年五十有五,其靈樞運回文沖葬于狀元山。
登臨憑吊,使人感慨萬千。我敬佩莊公,如其說是他是個狀元——“天下第一人”,或是他的文才、他的人品、他的才能,不如說是他的清正廉明,他的“有惠于民”(乾隆語)。與他同朝為官者,能似他那樣不貪贓,不斂財,且處處為民著想的清官,實不多見。民族英雄固然可敬,如岳飛、文天祥,鄧世昌等,一提起他們就令人熱血沸騰。但清官形象更能深入民心。包公的故事離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但迄今仍津津樂道,婦孺皆知。小說、電影、電視劇長篇累牘,包公成了無所不能、救民于水火的青天,甚至越傳越神。為什么?就因為他是清官。“千里之堤,毀于蟻穴”,人們痛恨腐敗,人們呼喚清官?梢,為官難,做一代清官更難,這便是為何歷代清官都能名垂青史的原因。
經過200多年風雨的侵襲,莊有恭墓地已近荒廢,墓周野蔓叢生,荒林蕭瑟。從現況看,似久無人祭掃。想來莊公后人已遠離此間,或者甚至舉家遠涉海外。清明時節,他們也只能心香一瓣,遙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