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泰州科技館內,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實踐團隊的5名大學生,用3小時的時間,完成了一場特別的“作業”——把課本里的“食品安全”與“營養學”知識,變成了面向公眾的科普課。這場由青年主導的實踐,讓健康飲食的理念,有了青春的溫度。
籌備故事:從課本到科普的“蛻變”
團隊成員都是第一次做飲食科普,籌備時犯了不少難。一開始,PPT里全是專業術語,比如“每日鈉攝入量不超過2000毫克”,試講時發現大家聽不懂。后來,他們改成“每天鹽不超過5克,大概一個啤酒瓶蓋的量”,還畫了個啤酒瓶蓋和鹽的對比圖。實驗環節,原本選了“測亞硝酸鹽”,但操作太復雜,最后換成了“pH試紙測農藥”——簡單、安全,還能讓參與者親手做。養生錘的藥材,是大家跑了3家藥店才湊齊的,就為了找氣味、藥效都合適的。
知識分享:大學生講的“飲食經”
“作為同齡人,我太懂大家愛喝甜飲了,但1瓶甜飲里的糖,相當于10塊方糖,喝多了不僅胖,還傷牙。”14時,志愿者小張用“同齡人視角”開場,一下子拉近了距離。她沒有照本宣科,而是結合自己的生活說:“我以前也不愛吃全谷物,后來發現把燕麥泡牛奶當早餐,又方便又健康。”講膳食寶塔時,她請臺下的小朋友上臺,用孩子的手比劃“該吃多少”:“你的拳頭這么大,每天的米飯就吃這么多哦。”針對老人,她特意放慢語速,講“怎么吃才能有力氣”:“魚肉、雞蛋、豆腐,每天換著吃,肌肉才不會松。”
協作實驗:和大學生一起“探食安”
“大家相信嗎?用一張紙巾,就能看出肉好不好。”實驗區,團隊成員小周的話吸引了一群孩子。他把紙巾貼在肉上,5秒后揭開:“看,這塊肉只濕了一點點,是新鮮的;如果濕了一大片,就是注水的,不好。”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要試試,小周耐心地教他們“輕一點貼,別把肉弄壞了”。旁邊,“測飲料含糖量”的實驗也很火:用糖度計測可樂,指針一下子飆到11,“這意味著100毫升里有11克糖,一瓶500毫升的就有55克!”“以后不敢多喝了。”一個男孩吐了吐舌頭說。
創意互動:和大學生合作的“健康作品”
創意區里,大學生和參與者成了“合作伙伴”。團隊成員教大家縫養生錘時,會講“艾草能驅蚊,陳皮能理氣”;繪畫時,他們會蹲下來問孩子:“你覺得健康的食物是什么樣的?”一個小女孩畫了“會飛的蔬菜”,大學生就幫她添了“維生素翅膀”;一位奶奶畫不好“膳食寶塔”,大學生就握著她的手一起畫。這種平等的合作,讓科普少了距離感,多了親切感。
活動總結:青年科普的價值與成長
活動結束時,大學生們收到了不少感謝:“你們講的比電視里清楚”“下次還來嗎?”團隊成員小張說:“原來科普不只是教別人,我們自己也學會了怎么把知識講明白,怎么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這場由青年主導的飲食科普,不僅傳遞了健康理念,更展現了新時代大學生“學以致用、服務社會”的擔當——而這,或許就是科普之外,更珍貴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