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上午,山東理工大學“E在巖外”實踐團前往沂源縣革命烈士陵園參觀學習,并借助科技手段記錄紅色歷史,弘揚革命精神。團隊成員通過實地參觀、聆聽講解、拍攝影像資料等方式,深入了解南麻戰役歷史及沂蒙精神內涵,同時運用無人機和攝像機技術制作紅色文化宣傳素材,探索科技與紅色教育結合的新形式。
緬懷革命先烈,重溫崢嶸歲月
沂源縣革命烈士陵園安葬著南麻戰役中犧牲的1806名無名烈士,園內莊嚴肅穆,紀念碑巍然矗立。實踐團成員首先瞻仰了烈士墓區,并在何萬祥烈士雕像前駐足學習。何萬祥同志是抗日戰爭時期的著名戰斗英雄,其雕像基座鐫刻著頌詞,記錄了他的英勇事跡。團隊成員通過現場參觀,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不畏犧牲、英勇奮斗的精神。
隨后,實踐團參觀了革命烈士紀念館。在講解員襲富成同志的詳細介紹下,成員們系統了解了沂源縣在革命戰爭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襲富成結合史料和實物,重點講解了沂蒙精神的形成背景和核心內涵,即“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團隊成員通過聆聽講解,對革命先輩的艱苦奮斗和無私奉獻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科技助力紅色文化傳播
在參觀學習過程中,實踐團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利用攝像機和無人機等設備拍攝紅色宣傳素材。團隊成員多角度記錄陵園內的紀念碑、烈士墓區、紀念館陳列等內容,并采用航拍技術展現陵園全貌,以現代化影像手段增強紅色文化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拍攝完成后,實踐團計劃剪輯制作成紅色宣傳片,用于后續的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文化推廣。
實踐團負責人表示,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革命傳統教育,也是一次科技與紅色文化融合的實踐探索。通過數字化記錄和傳播手段,可以讓更多年輕人以更直觀的方式了解革命歷史,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歷史責任感。

傳承紅色基因,踐行青年使命
此次沂源縣革命烈士陵園之行,是山東理工大學“E在巖外”實踐團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環節。團隊成員通過實地學習,深刻體會到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同時也認識到新時代青年在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中的責任。
實踐團成員表示,未來將繼續探索科技與紅色文化結合的創新形式,利用專業知識為紅色教育注入新活力。同時,團隊計劃將此次拍攝的影像資料整理成專題宣傳片,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進行推廣,讓紅色故事傳播得更廣、更遠。
山東理工大學歷來重視學生社會實踐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此次“E在巖外”實踐團的活動,既體現了學校服務社會的宗旨,也展現了當代大學生運用科技手段傳承紅色文化的創新思維。未來,學校將繼續鼓勵學生深入基層,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在社會服務中貢獻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