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理工大學“E在巖外”實踐團于7月15日至22日走進南麻街道怡康社區,針對中小學生認知特點開展分齡式科技科普與學業輔導,將前沿技術知識轉化為青少年可感知的趣味課堂。

面向小學生的課程側重生活化啟蒙:從30噸重的初代計算機“埃尼阿克”講起,用動畫演示技術迭代;結合智能音箱、掃地機器人解析AI應用,指導用Scratch3編程制作“小貓跳格子”游戲,同步輔導語文生字、數學算術。網絡安全課通過“身份證能否亂發”等情景模擬,強化個人信息保護意識。

針對初中生的教學則深入技術內核:梳理軟件發展脈絡,講解C++、Python等編程語言邏輯,用“變量像抽屜”“程序如樂高”等比喻化解抽象概念;解析《貪吃蛇》到《原神》的技術躍遷,演示Maya軟件人物建模,拆解網頁代碼與AI識別原理。輔導中注重學科聯動,結合數學知識解析游戲像素計算,關聯物理原理講解程序邏輯,實現科技思維與學業提升的雙向賦能。

社區負責人表示,系列活動填補了暑期教育空白,“高校+社區”模式既激發了青少年探索欲,又為科技教育普及提供了可復制的路徑。實踐團通過理論與實操結合,讓科技種子在趣味互動中扎根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