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海軍博物館有感
站在海軍博物館的入口,尚未細看展品,心已被一種莫名的厚重感攥緊。當真正踏入展廳,那些沉默的鋼鐵與泛黃的史料,突然化作驚雷,在心底炸開震耳欲聾的轟鳴。
最震撼的,是那艘退役潛艇的內部。彎腰鉆進艙門的瞬間,逼仄的空間幾乎讓人窒息——儀表盤上的指針早已停擺,卻像仍在跳動著當年的心跳;狹窄的鋪位僅容一人蜷臥,想象著水兵們在深海數月,靠著微光與信念對抗孤獨與高壓,喉嚨突然發緊。講解員說,這艘潛艇曾在某次任務中連續潛航數十天,艙內氧氣稀薄到嘴唇發紫,卻沒有一人叫苦。那一刻,冰冷的鋼鐵仿佛有了溫度,每一寸銹跡都在吶喊:這不是冰冷的武器,是用血肉之軀托舉的信仰。
轉過展柜,一組對比照片讓腳步頓住:左邊是19世紀列強軍艦在我領海耀武揚威的黑白影像,炮口直指孱弱的海岸線;右邊是當代航母編隊劈波斬浪的彩色照片,艦載機呼嘯著掠過蔚藍。兩張照片相隔百年,卻像兩記重錘,狠狠砸在心上。想起課本里“有海無防”的屈辱史,再看眼前航母甲板上那抹耀眼的中國紅,突然理解什么叫“從廢墟里長出參天大樹”——那不是童話,是一代代人用命拼出來的現實。
最讓眼眶發燙的,是一面布滿彈孔的軍旗。講解員說,這是某次海戰中,旗手在手臂中彈后,用牙齒咬著旗桿繼續沖鋒留下的痕跡。彈孔密集得像篩子,紅色的旗面卻在燈光下透著決絕的亮色。盯著那些孔洞,仿佛能看見硝煙中那個不倒的身影,聽見海浪聲里混著的吶喊。原來“旗幟不倒”從不是一句口號,是真的有人用生命去托舉。
走出展館時,陽光刺眼得讓人睜不開眼。回頭望,停泊在港灣的戰艦靜默如碑。剛才在館內強壓的震撼,此刻化作潮水般的情緒涌來——不是悲傷,不是憤怒,是一種近乎窒息的激動。原來我們從“望洋興嘆”到“向海圖強”,走過的不僅是技術的跨越,更是一個民族在風浪中挺直脊梁的過程。那些鋼鐵與血肉交織的過往,不是歷史,是刻在骨子里的力量,在參觀的這一刻,終于狠狠撞進了心里,再也無法磨滅。
來源:三人行小隊
發布時間:2025-08-06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