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支以“用趣味教育點亮成長”為目標的高校志愿團隊,紅心研磨團隊始終致力于創新兒童教學形式,此次兩小時的實踐聚焦英語繪本的選擇標準、互動方法及孩子接受度,為后續系列活動積累實操經驗。
書架前精選繪本適配兒童需求
上午九點,團隊成員抵達圖書館后,首先與工作人員對接,了解參與活動的20名兒童的年齡(4-8歲)、英語基礎(多為零基礎或僅會簡單單詞)及興趣點(動物、童話類故事)。結合這些信息,團隊從圖書館300余本英語繪本中篩選出10本核心讀物,包括《好餓的毛毛蟲》《棕熊棕熊你看到了什么》等,重點考量圖文匹配度(圖畫占比超60%)、詞匯難度(每頁核心詞不超過5個)及情節重復性(便于孩子模仿),并標注每本書的互動設計點,如《毛毛蟲》可結合“星期”“水果”等簡單詞匯做肢體游戲,為現場教學做足準備。
課堂互動游戲化教學激活參與熱情
九點半,閱讀活動正式開始。團隊成員采用“分組輪換”模式,將孩子分為4組,每組由1名志愿者帶領閱讀1本繪本。在《棕熊》閱讀組,志愿者先模仿棕熊、小鳥等動物的叫聲,讓孩子通過聲音聯想畫面,再用“Point to the bear”(指向熊)等簡單指令引導孩子指認圖畫,逐步帶入英語語境;《毛毛蟲》組則讓孩子觸摸繪本中的立體果實圖案,邊玩邊學“apple”“banana”等單詞,并鼓勵孩子用動作模仿毛毛蟲“爬”的樣子,將詞匯與動作結合。過程中,團隊記錄孩子的反應:80%的孩子能主動跟讀單詞,6名原本靦腆的孩子在游戲中主動舉手參與,現場笑聲與跟讀聲交替,印證了趣味互動對激發興趣的作用。
反饋中啟發家長認可推動方法優化
十點半,活動進入反饋環節。團隊與15名在場家長交流,收集到兩類核心意見:一是肯定“玩中學”模式,有家長提到“孩子回家后主動說‘caterpillar’,以前從不碰英語書”;二是提出具體需求,如“希望有適合在家共讀的繪本清單”“想知道如何用日常物品輔助教學”。團隊成員一一記錄,并現場演示用蘋果、香蕉等實物復現《毛毛蟲》中的單詞教學,讓家長直觀學習可復用的方法。同時,觀察到低齡孩子(4-5歲)更關注圖畫細節,高齡孩子(6-8歲)則對情節延續性更感興趣,為后續分組細化提供了依據。
滿載經驗返程規劃系列活動深化實踐
十一點,活動結束,團隊帶著記錄滿滿的觀察筆記離開圖書館。負責人表示,此次實踐驗證了英語繪本趣味教學的可行性,下一步將按年齡分層設計閱讀方案,整理“家庭共讀指南”,計劃每周開展1次活動。這場兩小時的實踐,不僅讓孩子們體驗了英語閱讀的快樂,更讓團隊明確了“以孩子興趣為核心”的教學方向,為持續助力兒童語言啟蒙打下基礎。

7月26日這場歷時兩小時的英語繪本閱讀實踐,不僅讓孩子們在趣味互動中邁出了接觸英語的輕松一步,更讓紅心研磨志愿團隊初步摸清了兒童語言啟蒙的實踐路徑。從精選繪本到設計游戲,從觀察孩子反應到收集家長反饋,每一個細節都印證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場實踐的結束,恰是團隊深化趣味教學探索的開始,為后續更精準、更有效的志愿服務埋下了充滿活力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