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鋪的轉花燈發展至今據史書記載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通過李家鋪的藝人一代代傳承。河津實踐小隊此次來到李家鋪,訪談老藝術家,探索關于傳承千年的藝術文化,了解這段風華歷史。
實踐小隊拜訪轉花燈傳人圖
至今轉花燈的傳承人是一位年過半百的老爺爺,這位老師為團隊成員分享了自己與花燈的故事:在八歲時接觸花燈,不曾想這是故事的開始,那時父親與村里一位藝人承接了一家轉花燈,家中有新房便成為了父親與那位藝人制作花燈的地方,每日與花燈相處,漸漸的發自內心的對花燈產生了興趣,從那以后便纏著父親與那位藝人告知花燈的做法,后面每次在父親與那位藝人表演時便拿著自己做的單燈跟著有模有樣的學做他們的動作,他們所到表演之處都有我的身影,那是才真正愛上轉花燈,春去秋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轉花燈有了更深的理解,制作花燈的水平也日益提升越發熟練。
老藝術家與團隊成員講述花燈圖
花燈作為河津當地的傳統文化,具有時代性,與時俱進。隨著人們觀賞水平的提高,轉花燈也在不斷發展。花燈最開始是人們適應黑夜和改善生存環境為了照明而產生的工具,當時我國的綠化很美,地理環境導致夜間會經常會感受到呼呼夜風,常會將夜間出行人的燈吹滅,帶來了許多不便,先輩很明智,根據風大這一特點制作出了燈隨風動的燈籠,由此慢慢的形成了當地獨特的民俗特色轉花燈。
轉花燈不僅是一種民間傳統藝術,更代表了河津人們敢為人先的精神,花燈主要用在婚禮、廟會、慶典等喜慶的日子表演。李家村、馬家村和劉家村三村存在競爭關系也互相學習互相探討。
轉花燈各樣式與藝術家圖
隨著時代變遷,花燈的意義不在是照明的工具,現在花燈的觀賞性更甚實用性,所采用的材料也從原來的黑白色紙張變為彩色,很多原料也變得更美觀。
作為轉花燈的傳人,老先生希望年輕一代的傳承人對花燈有耐心與毅力,在遇到困難時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這些都是學習花燈必不可少的,花燈不同其他的技藝,需要大量的實踐,通過不停的練習探索其中的技巧,這些都是不可言傳身教的需要自己日復日的與花燈的接觸,創造出屬于自己獨特風格的花燈。當具有這些特征后便是參加活動,接觸來自各地的花燈,學習不同構造,不同色彩的花燈,結識來自五湖四海的藝術家,在花燈這條道路上學習是永無止境的,以藝結友,以技會知。
團隊成員在老師傅的帶領下學習轉花燈圖
1997年香港回歸時這位老藝術家受邀制作花燈,那是希望我國的轉花燈可以被世界看到走出國門,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這不僅是一場簡單的表演,更是對轉花燈這門傳統文化的認可,自此老師傅對轉花燈這一手藝更加用心,發揚這富含千年的文化。
隨著科技的發展許多這類手藝人沒有得到傳承,對此轉花燈的傳承人花費十年的時間出飯了關于轉花燈的書籍,將轉花燈的歷史文化和自己對花燈的感悟與經驗毫無保留的融化到書里,這也不失為一種傳承,同時這為年邁的藝術家免費開設培訓班教授花燈。團隊成員也在花燈傳承人手中購買了這本汲取心血的書,希望這份藝術可以永久的保存。
實踐小隊閱讀老藝術家出版的花燈書籍圖
此次河津實踐小隊圓滿完成調研任務,感受到了這傳承千年的歷史文化,也見到了手藝還有很多這樣的老師傅在鞠躬盡瘁的傳承。這樣的技藝值得我們一代代的學習。
作者:顏可 來源: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河津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