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開大學生網濟南2月6日電(通訊員 李雅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的積淀,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如今,宏濟堂阿膠制作技藝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進一步了解阿膠與宏濟堂阿膠制作技藝、發揚阿膠文化,2024年2月6日,曲阜師范大學文化瑰寶實踐隊抵達山東省濟南市宏濟堂阿膠博物館進行調研學習。
實地調研前,實踐隊員做了前期資料了解的必要準備。通過查詢,隊員了解到宏濟堂阿膠用的是山東德州黑驢的純驢皮,因為德州黑驢個大皮厚,倔犟而內斂,利于血藏,用它的皮制膠,醫藥效用能更好地發揮出來 。保證了原料道地,宏濟堂阿膠為保證驢皮的真實可靠,采用現代DNA技術進行檢測,做到了原料張張DNA檢測、成品批批把關、盒盒溯源。
通過參觀博物館,實踐隊員發現,宏濟堂博物館的展品無不體現著宏濟堂百年歷史的中醫藥文化的展品。展品中數量最多的是從清順治年間一直到清末,以及新中國成立前后的各種中醫藥書刊,如宏濟堂原藏的六大箱民國版《古今圖書集成》、民國版《四庫全書》的60多函醫書和其他幾十種清代木板醫書等,其中很多都是十分珍貴的醫學版本或文獻資料。還有各種生產、加工中藥專用的器具,如宏濟堂原有的藥柜、銅搗筒、鐵艦船、戥子、藥碾、串鈴、收銀盤、賬冊等。
館中還如實的還原了制作“九天貢膠”的過程。沙盤模型上,20多名“工人”按照程序,首先是在泉水中泡皮、通過轉鼓洗皮,然后經過切皮、熬膠、打沫、濃縮、凝膠、切膠、晾膠、擦膠、包裝、銷售等多道工序生產阿膠。
據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這件模型表現的就是宏濟堂創造的九提九炙法,這種工藝較之以前的熬制方法多了 66道工序,增加了6個晝夜,所用時間是原來的3倍。熬制出的阿膠清透甜潤,味道清香,鼓舞血氣,更易吸收,療效更加顯著。宣統二年(1910年)進奉皇宮,被隆裕太后譽為“九天貢膠”。相關的文物都陳列在東流水阿膠展區,顯示出宏濟堂東流水阿膠的輝煌歷史。

圖為宏濟堂阿膠
任何輝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參觀完博物館后,實踐隊員就品牌歷史問題采訪館內工作人員,并了解到1968年,為支持國家工作,宏濟堂將阿膠生產任務無私移交,2010年起,歷經兩年時間的考察、尋訪、研發,走遍中國各大阿膠生產基地、尋遍宏濟堂阿膠當年的老膠工、千百次實驗工藝流程、嘗試改良生產設備,宏濟堂“阿膠復產”之夢一點點成為現實。2012年,隨著宏濟堂中醫藥文化產業園的建成,在園區東南角,一座占地189畝的仿古院落建筑——宏濟堂阿膠生產基地面世,宏濟堂阿膠正式復產,成功恢復“九提九炙”的傳統制膠工藝并重啟古法制膠生產線,而且還復原了“金鍋銀鏟”,宏濟堂古法手工阿膠重生。這才成就了如今閃爍耀眼的宏濟堂。
隨后,我們具體學習了“金鍋銀鏟”與“九天貢膠”。熬膠的金鍋由36公斤純金打造,銀鏟也重達3.5公斤。“之所以要用金鍋銀鏟是因為其質地更穩定,制出的阿膠更有利于吸收。流傳百年,經過三代人的研究創新,第三代宏濟堂阿膠制作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五祥倫說過,“九提九炙”的古老技藝不斷細化,“一塊上好的阿膠,要經過99道大工序、300多道小工序精煉而成,整套流程需要80余天,而且整個過程需要全部手工制作,一個環節出錯就可能導致整鍋阿膠作廢,對技工的經驗和技術要求很高。”
因為工序繁多且精細,古法熬膠的最大問題就是出膠率比較低。不過,武祥倫秉持宏濟堂“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的百年古訓,和工友一起堅持手工熬膠,一塊塊“黑如翳漆,光透如琥珀”的“黑黃金阿膠”在匠心中熬制凝結,“每一塊阿膠不是產品,而是一件藝術品。
調研學習結束后,實踐隊員將自己的實踐經歷一五一十地記錄后,配合相關材料發布到了文化瑰寶實踐隊的公眾號上,旨在讓更多的人了解宏濟堂阿膠與其制作技藝,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將從中產生的“工匠精神”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