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開大學生網贛州2月1日電(通訊員 曾文濤)為更好了解采茶戲的魅力,為傳承非遺獻力,2023年寒假期間,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文化瑰寶”實踐隊來到江西省贛州市瑞金市開展實踐活動。
在前往實踐地之前,“文化瑰寶”實踐隊通過網絡對采茶戲進行了初步的了解,最終選定了贛南采茶戲。實踐隊員了解到,采茶戲與采茶和其他茶事活動有著密切關系,是集客家文化之大成的一種表演形式。詼諧幽默,貼近生活,是采茶戲深受人們喜愛的重要原因。紙上終淺,通過在自媒體平臺,實踐隊了解到當地一些戲團的公共演出時間安排,隊員們也為此安排好計劃。
“勾筒”聲響,《釣拐》上演,該戲劇講述了名叫劉二的鄉村紈绔惡少,終日里尋花問柳,游手好閑,不務正業。因覬覦黃四妹的美貌,想納為小妾,而對其調戲糾纏,最終被田七郎與四妹戲弄一番的故事。小旦手舞扇子花,手拿竹籃,碎步登場,一身淺色戲服,笑臉盈盈。伴著音樂的切換,你方唱罷我登場。由于贛南采茶戲中有著大量的客家話,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劉二飾演者上場,實踐隊成員通過詢問旁邊的本地人才得知,此人為“反丑”,此類角色通常代表一些流氓地痞和紈绔惡少,常以一些模擬動物的動作幽默、含蓄地自我嘲弄或者互相揭露。贛南采茶戲,歌舞戲相隨,演員們一唱眾和,言語間常伴隨著豐富的肢體動作,伴奏音樂推動的故事情節的發展的同時,也將演員們情緒烘托到位,“文化瑰寶”實踐隊的成員們沉醉其中。
采茶戲結束后,觀眾席掌聲響起,向這些演員們表示感謝。通過對現場觀眾們進行簡短的采訪,實踐隊的成員們了解到了贛南采茶戲表演中的“三奇三絕”。據了解,在傳統的贛南采茶戲中,水袖常以單只的形式存在,求多以左袖筒為主,但令人稱絕的點是,這單只的袖筒卻有著許多的舞蹈術語,但正是這種一反常態的不對稱,單袖筒與戲曲演員右手的扇花相互配合,增強表演的表現力的同時,也為其增添了別樣的趣味與無與倫比的美。2006年5月20日,贛南采茶戲申遺并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后各地的采茶戲藝術團雨后春筍,據不完全統計,贛州市社區和鄉村的民間藝術團有1000多個,活躍與各鄉鎮,逢年過節便會進行公演。

圖為實踐隊成員在進行采訪。愛開大學生網通訊員 曾文濤 供圖。
在觀看過程中,“文化瑰寶”實踐隊的成員們發現,觀眾多為老年人,年輕群體大多也是隨長輩前往。因此,實踐隊成員在接下來的幾天也對當地的年輕人進行了采訪——一些年輕人對其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認為采茶戲中有些內容較為低俗,與京劇等戲曲相比,采茶戲難以登上大雅之堂;且對于遠離農事的年輕人來說,難以產生共鳴;同時,在采訪的過程中,“文化瑰寶”實踐隊發現,存在一部分本地的年輕人表示自己以前并未聽說過采茶戲。文化的繁榮,不僅需要有傳承者,也需要傳播者;文化因為有了交流,才能更加多彩,才能為文化創新帶來更多的源泉,在贛南采茶戲的實踐活動結束之余,“文化瑰寶”實踐隊在創建的公眾號中就贛南采茶戲發表推文,并通過在鄉鎮街道宣傳的形式向更多的人介紹采茶戲等其他已在公眾號中發布的非遺。
采茶戲在發展過程中,學習各類戲曲所長,汲精華,剔糟粕,集大成,為我所用,一步步走向興盛。贛南采茶戲的唱腔絕、表演絕、曲藝絕,它們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觀眾。但是,目前采茶戲的推廣工作仍然需要社會各界的努力,提升群眾對采茶戲的認可也依然是推廣采茶戲的重要一環。近些年,“戲曲進校園”取得較大的成功,這也能為采茶戲擴大受眾群體提供契機;一些采茶戲的戲曲內容并不規范,這也要求有更多創作者創作出更多優質的,符合社會主義主流思想的作品;瑞金積極開設培訓班,爭取定向培養名額,并與大學積極配合。2023年9月17日,瑞金定向培養贛南采茶戲表演專業2023屆畢業生錄用考核工作在瑞金市文廣新旅局順利進行,這也是采茶戲表演班子趨于年輕化佐證。

圖為實踐隊成員合影。愛開大學生網通訊員 曾文濤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