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學生春暉社夢縈泉城支教隊隊員 任桓忠
7月12日 暴雨
今天是來到萬德的第四天,窗外正下著大暴雨,我坐在教室的窗邊,聽著雨聲,寫下這篇日記。
我負責授課的年級是7-9年級,學生是四個可愛的小姑娘,第一堂課,我準備的內容是中國核工業的發展歷程。備課時,我發現課件中有一些過于復雜的物理學名詞,對于初中生來說,核聚變、核裂變或許是非常陌生的事物。我一邊查閱資料,一邊思考著如何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復雜的物理概念。隨后,我在網上找到了核裂變和核聚變的簡單的動畫演示,用自己的雙手當作教具,為學生演示裂變與聚變的基本原理,又用原子彈和太陽等學生知道的事物來加深她們對于概念的理解。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從她們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們很想融入課堂,卻因為有太多的生僻名詞而難以跟上我的課堂節奏,于是,我放慢講課速度,對于一些生僻的知識和名詞,我會停下來逐一解釋,我又轉變授課思路,從我自己講解,轉變為讓她們發言,引導她們逐漸參與到課堂中。此外,我還從網上尋找了“核能助力碳中和”的動畫視頻,通過簡單形象的動畫演示,讓她們更好地理解核能對于環境保護的巨大作用。
當我說到老一輩科學家扎根西北荒漠,在無比艱苦的環境下進行核武器的研究時,我留意到她們對于這段故事早有了解,她們能夠主動說出“兩彈一星”的含義,也能講述出科研背后令人動容的故事,這讓我心生感慨:列寧說:“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要賡續“兩彈一星”精神,就要讓老一輩科學家的故事在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下課之后,我和學生們交流時,發現她們的課外知識與科學知識儲備確實不足,我決定調整課程安排,將核技術科普的授課內容難度降低,開設趣味化學課,為她們講解更多能用在生活中,能在生活中看到的小知識,利用自身專業優勢,讓她們看一看大學實驗室里的景象,或許因為某一張圖片或者某一句話,就能讓學生發掘自己的興趣愛好,從而引導學生走上科學之路。
支教之旅才剛剛起程,我愿化春,送子清暉,我希望用自己的綿薄之力,為孩子們帶去溫暖與希望。
時間:2022-07-13 作者:任桓忠 來源:山東大學學生春暉社夢縈泉城支教隊隊員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