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兩萬里》讀后感
合上《海底兩萬里》,指尖似乎還殘留著深海的微涼,眼前卻揮之不去那艘名為“鸚鵡螺號”的潛艇劃破碧波的身影。凡爾納用一支妙筆,在19世紀的紙張上構建了一個深海奇幻世界,讓百年后的讀者仍能跟隨尼摩船長的腳步,在兩萬leagues的海底旅程中驚嘆、沉思。
尼摩船長是這部作品最迷人的靈魂。他像深海一樣神秘,既是技藝超群的科學家,能造出超越時代的潛艇;又是冷酷的復仇者,對陸地上的文明充滿鄙夷。當他凝視珊瑚墓地中長眠的同伴時,眼中閃爍的淚光與他摧毀戰艦時的決絕形成強烈反差。這種矛盾讓人物跳出了非黑即白的框架——他厭惡人類的貪婪與戰爭,卻從未放棄對生命的珍視。在南極冰層下,他帶領船員用沸騰的海水開鑿生路;在印度洋,他救下被鯊魚圍攻的采珠人。這種對“惡”的反抗與對“善”的堅守,讓這個角色始終籠罩在人性的光輝中。
潛艇“鸚鵡螺號”本身就是一場科學與想象的狂歡。凡爾納用近乎嚴謹的筆觸描繪了潛艇的構造:儲水艙控制沉浮、電燈光照亮深海、壓縮空氣供人呼吸……這些在當時看來天馬行空的設計,如今早已成為現實。更令人驚嘆的是他對海底生物的刻畫:會發光的水母群如銀河傾瀉,巨型章魚的觸腕如鋼鐵繩索,珊瑚叢在幽藍中綻放出寶石般的光澤。作者并非憑空杜撰,而是將生物學知識融入想象,讓每一次海底漫步都兼具科普的嚴謹與童話的瑰麗。當阿龍納斯教授在玻璃舷窗前記錄深海生物時,讀者仿佛也置身于那個透明的“水下博物館”,感受著自然造物的神奇。
但這部作品的魅力不止于奇幻冒險。凡爾納在字里行間埋下對人類文明的叩問。尼摩船長曾說:“在海中我不承認有什么主子,在海中我完全是自由的。”大海成為他逃避陸地上階級壓迫、戰爭掠奪的烏托邦。當“鸚鵡螺號”在大西洋底穿越沉沒的亞特蘭蒂斯城時,那片廢墟仿佛是作者對人類文明的隱喻——無論曾經多么輝煌,若被貪婪與仇恨裹挾,終將歸于沉寂。這種對文明命運的憂慮,讓故事超越了普通冒險小說的范疇,多了一層哲學的厚重。
書中最打動我的,是人類面對未知時的兩種態度:阿龍納斯教授的好奇與探索,尼德・蘭的恐懼與逃離。這恰如現實中人類對自然的態度——有人渴望理解,有人只想征服。凡爾納通過這場深海之旅告訴我們:真正的強大不是凌駕于自然之上,而是與萬物共生。當“鸚鵡螺號”最終消失在漩渦中時,它帶走的不僅是一段傳奇,更是對人類的警示:唯有敬畏自然、堅守良知,才能在文明的航程中不迷失方向。
合上書頁,窗外的城市燈火依舊,但我的心中已多了一片深海。凡爾納用他的想象證明,人類的智慧既能創造奇跡,也能陷入深淵。而我們,或許都在自己的“鸚鵡螺號”上,在人生的海洋中尋找著屬于自己的航向。
來源:馮湫婷
發布時間:2025-08-11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