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遼寧錦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女學生任某向“青年之聲”發出求助稱,自己被同班同學兼前男友于某利用身份,先后向14個網貸機構與民間高利貸借款22萬元(利息仍在產生)。任某因無力償還巨額貸款,擔驚受怕,學習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曾一度想要自殺。而自4月10日起,于某失聯至今。(中國青年網7月16日)
毫無疑問,信任是人和人相處的基石,但盲目的信任往往會傷人傷己。此次“騙貸”事件中,任某在自己并不了解網貸的情形下,被在網貸公司工作的男友利用,多次幫忙“刷單”,最終欠下了巨額債務,在分手之后,任某還多次被男友威脅,稱如不借錢就要曝光她的隱私照片。任某的經歷著實讓聽者傷心聞者落淚,但也應當成為前車之鑒。在愛情里,不少人出于對伴侶的信任、包容,喪失了應有的謹慎之心,想必任某也是愛的盲目,才招此災禍。由此,無論是愛人還是朋友,我們理應保持適度的警醒,謹記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顯然,此次“騙貸”事件的法律責任應由于某承擔,但網貸平臺也難辭其咎。一是借款手續極為簡單,缺乏對于借款人真實身份的仔細核驗,一味擴大借款人的數量。二是網貸利率普遍大幅度高于正規銀行貸款利率,幾千元貸款很快“驢打滾”滾成十幾萬、幾十萬元。三是某些網貸平臺將目標群體鎖定為校園學生,利用他們對于金融知識的空白謀取高額利益,甚至采用暴力手段逼債,一些大學生由此背上沉重負擔,無心學業四處躲債,甚至導致花季少女生命凋零。
對于現下的網貸亂象,我們應當深刻反思。“網貸”固然是金融貸款模式的創新,一定程度能夠幫助人們提前享受生活,但貸款人顯然有必要悠著點兒,輕而易舉的透支未來是對現在的失責。除此之外,互聯網金融的發展、P2P網貸的成熟,既不能缺用戶自身的火眼金金,又不能少企業深刻的自律自省,更離不開銀監會等職能部門嚴格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