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惠州客家人徐旭曾(前清進士)就曾經寫過一篇被后人稱做“客家人宣言”的《豐湖雜記》。其中談到了許多客家人的特點:“客家人以耕讀為本,家雖貧亦必令其子弟讀書,鮮有不識字、不知稼穡者。”“客家人風俗儉勤樸厚,故其人崇禮讓,重廉恥,習勞耐苦,質而有文。”這是對客家人重視教育的真實表述。
澄江譚氏家族源自中原名門望族,以忠孝傳家、崇文尚學、禮儀維世、孝友睦姻為宗旨繁養生息。在傳統的家族觀念中,鄙視學業、無視長幼的人為眾人不齒,相反,學有所成、謙和禮讓之人,得到族人崇敬。在澄江譚氏本宗十七條條規中,有近半都是倡導族人崇文尚學、講究禮儀。比如:輪國課、設學校、敦孝弟、恤宗族、遵禮制、清祭田學田、示勸懲、戒邪行等等。
崇文尚學、講究禮儀是教育當中的重要內容。我族譚氏先祖歷來重視教育,以教化人。設文會、家課、條規、學租,募捐斗款,多方設法辦學,家族都把辦好本族子弟的教育視為本族興旺發達的大業。古時宗族的祠堂大都用來辦學館,祠堂亦學堂,確保子弟就讀。我族條規中的“祭田學田”其收入的重要用途就是支持教育(類似現在的獎學金),包括開辦學校,聘請教師,獎勵學業優秀子弟,資助無錢讀書的子弟等。最值得稱道的是先祖子清公輔輩,吉安聘名師,慧眼識英才,請文革齋先生至澄江執教,文革齋先生之子文天祥侍讀澄江十余載,學費、吃、住全免,照顧有加,成就了一代名垂青史的忠臣名相。對后代影響深遠,使族人更為重視教育,致力于開辦學校,教子課孫之賢能代不乏人。
因我澄江譚氏先人辦學讀書風氣日盛,故文人名人輩出,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文化著述碩果累累,裔孫高官顯貴無數。歷朝歷代我族譚氏主要人杰楷模,或進士及弟,官位顯赫;或驍勇善戰,為國捐軀;或精益求精,成堪輿大師;或經商有道,家業宏大。自高祖全播公起至清末,我澄江譚氏授七品以上職銜者就有三十余人。譚文謨,譚文景,譚叔奇,譚仲簡,譚云峰、譚碧峰、譚道清、譚道任、譚道時、譚光道,譚源,譚金浩等等,都獲朝庭制誥嘉獎,有的還封為候爵,為澄江譚氏族人之精英,也為我后輩裔孫樹立了榜樣。為謹記我譚氏楷模,筆者作詩一首,以表敬仰:
全播公我族先祖,官至太尉護虔功名遠揚。
文謨公襲父爵位,劉江東為其婿卜居澄江。
文景公都指揮使,文經武緯雄略鎮守漢陽。
叔奇公文山同窗,招募義兵抗元罵賊而亡。
仲簡公精通堪輿,劉伯溫學藝輔佐大明皇。
光道公樂善好施,朝庭誥贈正五品武略郎。
清亭公進士及弟,皇榜授之正五品武德郎。
金浩公云南知牧,千里運石獅鎮譚氏祠堂。
譚氏后人一直承傳先祖崇尚教育的優良傳統,澄江村辦學從未間斷。即使在戰爭不斷,時局混亂的年代也是如此。民國元年至民國十八年,族賢萬安公在塘泥坳創辦育三學校,學制七年,培養了不少人才。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澄江村辦起了完小,次年改為澄江中心小學,并在楊梅村、陳田村改私塾為保學。民國三十一年,一生撫危濟困,德高望重的老族長萬旻公,又傾囊在原澄江土圍坪興建了澄江小學新校舍,為辦學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新中國成立以后,由國家接管學校,國泰民安,教育復興。澄江小學走上坦途,搬遷到土圍坪的新校舍,由族賢翰文任首任校長。楊梅小學、陳田村學也重現生機。歷任澄江小學校長的族賢萬源、萬旻、年珉、士珍、守仁等人為澄江的教育事業傾心盡力,培養了譚方、年高、友福、萬怡、年標等一批賢達能人。萬銓、太生、芳提、子厚、年清等君也是從澄江小學讀書出來的。此外,澄江還為異姓族人培養了很多人才。如寧都賴村的肖著源、宋芹芳、肖桃徽等縣處級干部都是源自澄江小學的精心培育。
澄江小學至今己走過八十余年歷史,其歷史之久、教學質量之高、培養出來的人才之多,在全縣幾百所小學中屈指可數。
除澄江小學外,澄江村還辦過二十年的初中。早在一九七六年族賢太生和年清積極向縣政府爭取資金,建起一棟紅磚結構的新教學樓,開辦了澄江職業初中。直到一九九五年因教育資源整合而合并到葛坳初中。
譚氏青少年繼承先輩崇文尚學之優良風尚,寒窗苦讀,成績斐然。解放后,普及了初中教育,高中及中專畢業生不計其數,大學生數以千計。碩士30余人,博士也有10余人,其中留學博士6人。師級干部5人,縣處級干部21人,副高以上職稱專家學者27人,科級干部和中級職稱200余人,另外還有四名注冊律師。澄江譚氏名人文人輩出,現代各類專家學者、政要軍干難以勝數。如正師級軍干、原吉安軍分區政委譚萬來;總裝備部某部副師職軍干譚錦;湖南大學教授,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譚子厚;著名學者、文藝評論家譚運長;美國分析化學博士、高級研究員譚北京等一批譚氏才俊乃澄江當今青年之榜樣。
澄江村還有一大批“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他們作為文明的使者,在社會禮儀和交際往來方面倍受尊敬。村里逢吉慶喜日,都會請老師入席;若是學生高中,學生家長更會宴請老師,以表達對老師的培育之恩,形成了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澄江村涌現了很多桃李滿天下的優秀教師。如譚翰文、譚年楧、譚秋生、譚新民、譚芳宇、譚天、譚漢浦、四中校長譚朝東、水頭中學校長譚芳清、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譚芳驥、三中副校長譚新民、于都中學副校長譚建民等等。
老前輩翰文老師曾在九三年譚氏一聯族譜教育篇中寫過:人才之盛衰視學校教育之隆替為轉移,凡學校教育發達,則民智開化,科學昌明,從而經濟繁榮,民富國強。
我們澄江村歷來是一個人財兩盛的古村落。經濟的富庶顯然必須以文化教育及物質財富為基礎,拿現在的話說就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并舉。澄江人奉行儒家的“耕讀”文化,但是,澄江人對于古時的“耕讀”又加入了新的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澄江人早已將商業、手工業納入“本業”中,“勉讀書,勤生業”表明了除了要努力讀書之外,也要勤勞謀生,謀生既包含了農業耕作,也包含商業、手工業。譚光道就是澄江商賈的杰出代表,也是將澄江家業做大做強的關鍵人物。光道公恪守儒家的孝道,為侍奉祖母和久病的父親而輟學,回村發展。光道公得聚寶盆的故事,其實只是一個美好的傳說。真正的原因是他懂得農、工、商兼理,創業時又適逢乾隆盛世,經濟迅猛發展之時。他先在澄江村建設圩場“悅來市”,澄江當時又是于都、寧都、瑞金三縣之中心要塞,由于誠信厚道,經營有方,生意家業不斷壯大。很快就把生意擴展到鄰近縣域,在于都、寧都、瑞金等縣城大量置買田產商鋪。據載,僅虔州城,光道公就置有一百零八間店鋪,實乃虔州(贛南)之首富也。
優良的教育,孕育了澄江譚氏族人一種與生俱來的精神品質,那就是勤奮刻苦,勇于開拓,自強自立,生存能力特強,面對各種困難從不言敗,并且能緊跟時代步伐,時時注重學習,不斷提高提升自己。如今澄江籍譚氏后人,農、工、商、政并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除了學有所成,在政府機關、科研機構效力之外,自謀職業經商辦廠者也不計其數。他們大多遺傳先祖誠信厚道、吃苦耐勞、勇于開拓的為商精神,生意同樣做得紅紅火火,出類撥萃。開超市、飯店、賓館、手機店、淘寶網店;開制衣廠、針織廠、模具廠、五金廠;從事市政建設、園林綠化、工程監理等等。可以說,近至于都、贛州,遠至全國各地,尤其是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發達省份,各行各業,皆有澄江人的身影。創業經商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民營企業家,比如在江蘇昆山開模具廠的譚春林,光自己買地蓋的廠房就有五六千平方;在福建廈門做保健品生意的譚連生,擁有自己的品牌,月營業額以千萬計。
由于澄江譚氏族人崇文重教,禮儀維世,給這個國家、這個地方、這個時代帶來了正能量。受過教育之人,往往懂得禮義廉恥,注重精神修養,知法守法不犯法。有文化之人,相對素質高,不會好逸惡勞,會克勤克儉,靠勞動和智慧獲得功名利祿。我澄江譚氏族人無論是在家還是出門在外,都遵紀守法,安份守己,坑蒙拐騙之道無人觸及。在家務農者辛勤耕作尊老愛幼;外出打工者埋頭苦干搏命掙錢;從商者合法經營誠實守信;求學者刻苦磨練品學兼優;為官者克己奉公清正廉明。鮮有庸懶之輩和違法犯罪之人。此乃我澄江譚氏族人之驕傲也。
宗族延續,源遠流長,托祖宗福佑,我族根深葉茂、文教昌隆、人丁興旺,散居國內外之我澄江譚氏族裔數十萬之眾。從澄江走出來的各界仁人志士,正在從各個方面報效家鄉。古樸的千年古村澄江,在原縣委宣傳部長譚年清等退休干部十余年來多方奔走下,在眾多族人的共同努力下,于2014年被批準為江西省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和中國傳統村落。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澄江古村已制定保護和發展規劃,仿古復舊的建設正在進行之中,交通道路正在拓展優化,村莊整治和新農村建設已初見成效。相信很快就會重現光道公時期的繁榮盛景,恢復我們富庶顯赫的傳統風貌,并將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古村落旅游景點。各位從澄江走出去的譚氏后人都應該飲水思源,熱愛這塊福地,尋根問祖,常回家看看。并且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將我們的家鄉澄江建設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