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世里的讀木人
潮州西湖邊,中山路,金麗木雕研究中心,我們在這里,坐下來食一杯茶,聽金子松先生講一講他的“紅樓夢”。
2001年,由金先生創作的大型金漆木雕作品《紅樓夢·大觀園》落戶馬來西亞拿督府。作品以元春第二次省親為主線,全境式地展示賈府大觀園場景及人物故事。規格為3×3.5米,整個畫面共有66個人物,分成近20個景組,平面由六個板塊拼接而如羚羊掛角了無痕跡,姿態各異栩栩生輝,被譽為“馬中文化交流史上值得記載的一頁”。人民日報以《金子松和他的“紅樓夢”》報道推介,這是金老個人工藝生涯上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時刻。
15年過去了,即使聲名在外,昨天才從省城捧回了“工藝大師”的金色證書子夜歸家,第二天一早依然匆匆喝完早粥前來,樸實、堅毅,極盡謙恭地跟我們聊一聊他所摯愛執著的木雕。我們頭頂墻壁上就掛著一幅尺寸略小的《紅樓夢·大觀園》,得以讓我們一睹神韻。六公分厚的木板上,還要分層鏤空雕刻,有些地方手伸不到,只能采用特殊工具,同時細部的處理每天要固定姿勢勞作就是幾個小時以上。如此大幅的平面作品在拼接上也是煞費苦心,既要在66個人物臉部上避開木節,又要將拼接處遁于無形,最后采用了“之”字走向處理,渾然天成。觀者駐足觀賞,只見繁復精細而欲辨忘言,不禁感慨:“這就是匠心啊。”金老不緊不慢地敲下煙灰,說:“匠心就是甘于寂寞。”
這句話,不禁讓人勾勒起這樣的歲月輪廓:
從紅旗中學(市金山中學)畢業后,迷茫的十七歲后生仔,聽取了曾著有潮州木雕書籍的舅舅之勸,1972年底報考了工藝美術培訓班,在血氣方剛之時走上了極需耐住性子的木雕之路。
當時的政治高壓下,人物題材被禁止創作,對人物雕刻葆有濃厚興趣的金子松,在潮劇舞臺之前默默地吸收創作素材,人物的喜怒哀樂、顧盼神采、玉帶當風皆稱為他臨習的對象。即便是如《紅樓夢》《三國演義》這當時的禁書,也成為金子松枕下的一方洞天。
市金漆木雕廠解制后,出口無訂單,不得不輾轉于鄉間,靠修繕廟宇祠堂、做些蠟石木座維持生計的金子松,痛心的是,這樣一來原先學的人物掛屏、蟹簍、花鳥掛屏幾個大門類被棄而不用了。他并不甘心,在老市區許厝池深巷一間民宅里,閉門鉆研,不顧劫灰而打磨切磋近二十年。
雖然寂寞,但我并不認為他是孤獨的。40年來,即使外界變化和吵雜,金先生保留了他個人最珍貴的東西,用專注,用等待,用技藝,用對完美的追求,去完成一個個長在木頭上的情懷和信念,他是安靜而用心的。在墻上,掛著饒宗頤老先生為他題寫的齋號“讀木軒”。在他面前,木頭是用來讀的,猶如一本書,猶如一個人,可以對話,可以用來雕琢,用來成就。講到展廳里一個2米高1米直徑的“蝦蟹簍”,多層鏤空,如此精雕細刻的立體作品,難以想象是用整塊木頭進行創作的。由于沒有立體圖紙,平面圖只能映在雕刻者的腦子里,先生帶著另一個師傅創作時,兩面匠人需同時用嘴交流協調即時創作,迎著木頭,依形而制。“蟹腳踏蝦須”、“蝦須接簍耳”、“簍繩上揚”的結構穩定性探索,是匠心獨運使然。
在研究中心里,先生的三個學徒正在敲敲打打,以刀為筆,勤練雕工。一個徒弟正在雕刻一個40平方厘米見方的花鳥板塊,花鳥錯落紛繁,他才進來一兩個月。金先生說入門時高起點,接下來學習蝦蟹簍才容易上手。當下找個肯踏踏實實學手藝的人很難,業界中人喜歡淺嘗輒止,花了一兩年時間學了蝦蟹簍就大刀闊斧地走粗獷路線。他認為精細化的創作才是潮州木雕的生命力所在。正如饒宗頤先生所提出的“中流自在心”,只有保持本土的智慧結晶,才能不斷追尋博大和富足。在這一點上,金先生對潮州木雕的傳承是用情的。年近六旬的他還天天刀耕不輟,花鳥、人物、蟹簍立體擺件不斷在他手下誕生,在他心中,自有他的木雕藝術大觀園,更多的門類,更多的精細范本,讓來到的人,讓晚輩,認識潮州木雕,用心、用情傳承潮州木雕。
時間:2022-05-09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