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長沙南方職業學院大二女大學生林華蓉7月11日去湖北后,再也回不來了。她的死因,經家屬和警方證實,和死于天津的大學生李文星一樣,均系陷入傳銷組織。(8月13日鳳凰網)
大學生暑假打工本來是想減輕家里經濟負擔,沒想到誤入傳銷,最后竟與家人陰陽兩隔。傳銷為什么屢禁不止?
第一,利益驅動。很多人想借傳銷發財,改變自己的生活,大學生也不例外。他們社會接觸面不廣,往往急功近利,對生活的期望值過高,很容易被那些宣稱能暴富的傳銷組織“洗腦”,上當受騙。同時,陷入傳銷組織的大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家庭較為貧困,一旦被騙,無法索回交出的錢,但又想挽回損失,于是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第二,傳銷鏈強大的控制力。大學生一旦進入傳銷鏈條,身份證、現金、通信工具等都被收走,傳銷組織天天對其進行“洗腦”,讓他們相信那些天花亂墜的說法。同時,很多陷入傳銷組織的大學生性格較內向,朋友少,容易相信他人。
第三,群體暗示和從眾效應。有關心理學專家表示,一件事,一個人講得再荒唐,幾個人在一起談就不覺得荒唐;大家一起失敗,痛苦就由大家共同分擔;如果大家都被欺騙,反而不覺得被欺騙。這就是群體暗示和從眾效應的作用。在群體暗示中,文化水平高的人更容易受到暗示,這是因為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為強烈。
第四,學校管理層面的問題。高校紛紛在后勤、教學領域啟動改革,卻忽視了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問題。比如,學校實行學分制,大家各選各的課,一個宿舍、一個班的同學各有各的課堂。有的同學身陷傳銷組織,很長時間見不到人,周圍的同學也不會覺得奇怪,學校管理部門也難以發現。
此外,傳銷活動往往披著合法公司的外衣,有的打著“特許經營”“連鎖銷售”等看似時髦的旗號從事傳銷活動,帶有很大的欺騙性,這也是涉世不深的大學生輕易上當的原因之一。
打擊傳銷除了政府部門加強監管外,社會力量也是巨大的。反傳銷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參與,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廣大有社會責任感的群眾一起站出來。培養大學生作為反傳銷新力量,是解決當前高校學生誤入傳銷陷阱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