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生活費 多少才算夠
有的父母兩千三千隨便給,有的孩子拒收多余零花錢
隨著開學時間的臨近,新生們開始準備入學,老生們也陸續返校。上大學除了學費,生活費是少不了的一塊開支。日前浙江一位媽媽每月給1200元生活費卻被女兒怒懟“是否親生”一事引發網友熱議,也有家長擔心無法把握好金額。
那么,如今大學生的生活費究竟一個月給多少合適?記者近日采訪了數十位在校大學生和應屆畢業生,也請教了多位家長和老師。■記者 李波玲
怎么花? 除去伙食費 還要社交要打扮
“每個月都花在吃飯、買衣服和化妝品上。”在記者的隨機采訪中,好幾位女同學的回答中必不可少的一項花費便是打扮。這些女孩子每個月的生活費在1200元到1500元間浮動。
“基本上剛剛好,有時候也不夠花。”就讀于仰恩大學的小張說,錢實在不夠花了,就只能硬著頭皮找爸媽再額外追加,當然免不了要挨罵。剛從華僑大學畢業的小燕則表示自己并沒有記賬習慣,每個月都會有一部分錢花在打扮上。不過父母認為女孩子該好好學習打扮,并不會責怪她。
在黑龍江讀書的姑娘小李,每個月的生活費在2000元以內。“除去伙食費,買書、看電影、同學聚會等,還會有所結余。”小李父母是國企退休員工,多給她匯生活費,其實是希望女兒能養成理財意識,將結余的錢攢起來做其他事情,如用作社交基金,以備不時之需。
怎么給? 一次給足一學期受歡迎 不夠有人會兼職
有不少同學跟記者透露,希望爸媽能一次性打款讓自己自由支配。一來可以樹立理財意識,二來可以更約束自己不亂花錢。比如在海南大學讀書的小蔡,每學期開學前父母都會直接給她的銀行卡轉賬5000元。較為節儉的小蔡并不熱衷于裝扮,在合理分配伙食費和書籍費、培訓班報名費等費用之后,還能有結余。
在上海交通大學讀書的小楊,生活費一次性到賬后,扣除伙食費和交通費的部分,他有時候會用于購買一些自己喜歡的小物件。
剛從泉州師范學院畢業的小美家境不好,每學期開學前父母親會一次性打給她3000元,月均600元左右。伙食費是肯定足夠的,“其他我想要的東西像衣服、鞋子,還有聚會活動的花費,我會自己勤工儉學加上拿獎學金‘掙’來。”
也有家長是“隨心所欲”打生活費的。比如已經從華大畢業的小王——“父母不會固定給我多少錢,而是錢花完了就會給。”除了父母打來的生活費,小王還會做一些兼職作為補貼,基本上不會出現拮據的情況。
給多少? 家境較好的每月3000元 也有人堅持只要1000元
在豐澤區工作的于先生說,自家侄女在福州某高校讀藝術類專業。因為家境較好,父母親生怕寶貝女兒生活上受委屈,今年開始每個月匯款的金額由原來的2500元升至3000元。不過這個令人咂舌的金額在于先生一家看來,并不算什么。
“問了一下其他家長都是給2000元,我們主動提出追加生活費,要他多花錢,他還不要。”說到這里,市民郭女士不免為遠在清華大學讀書的兒子捏了一把汗。懂事孝順的兒子每個月堅持只要1000元用作伙食費,多的不收,讓郭女士夫妻倆十分無奈。郭女士有一回提出要給兒子準備一筆“戀愛基金”,靦腆的兒子嚇得連連擺手說不,讓郭女士哭笑不得。
市民楊先生認為,一個月生活費多少、怎么給,取決于多種因素:如大學所在地的消費水平、家庭負擔情況、孩子的消費觀念等。他專門給兒子準備了一筆3000元的應急基金,以備不時之需,不過直到現在兒子還沒有動用過。
專家聲音
正確對待自身家境 學習理財量入為出
華僑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副教授肖北嬰分析,因地區、家境的不同,生活費會有所差異,但是一般800元至1200元即可滿足日常伙食,當然可依據實際情況有所增減。
關于“錢多錢少、夠不夠花”的問題其實并沒有標準答案。從高中到大學,學生的消費觀念很可能會受到沖擊。上大學后所面對的校園環境有所不同,大多數人基本上是第一次掌握“財政大權”,自己規劃吃穿用度。
因此,有意識學習理財也很重要。肖北嬰表示,同學們應理性面對自己的家庭條件,理解父母工作的辛勞,拒絕盲目攀比,養成良好的消費觀念,把來之不易的生活費用在刀刃上。比如分清哪些支出是必要的,哪些是次要的,還要學會記賬、理財,量入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