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對不起你,哥先走了。”微信上給同學發完這條信息,21歲的陜西漢中大學生朱毓迪便失去了聯系。而讓人揪心的是,他還發了一段小視頻,其中顯示,他左手割了3道很深的傷口。9月4日,當地民警在朱毓迪拍攝視頻的位置下游一公里處的漢江中,找到了他的遺體(《華商報》9月7日)。
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最終卻走上了人生的絕路,而直接原因,就是近年來臭名昭著的校園貸。事發之后,朱毓迪的家人從學校、老師和同學處得知,他生前在十余家校園貸平臺共計貸款20多萬元,按照這些校園貸平臺的計息方式,現在需要他償還的錢估計已成為一個天文數字。可以說,正是巨大的還貸壓力,以及各校園貸平臺的催債行為,最終把他逼上了絕路。
朱毓迪的遺體是在9月4日上午被發現的,就在兩天后的9月6日,媒體從教育部召開的第七場教育金秋系列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多部門已經發文明確取締校園貸款業務,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這意味著,曾經在各地高校遍地開花,讓無數大學生深陷其中的校園貸,至少在國家政策層面已被禁止。
但接下來還有許多事情要做。校園貸逼死大學生的悲劇,帶給了我們足夠深刻的教訓。一方面,現在雖然叫停了校園貸業務,但要防止校園貸平臺改頭換面或者以打政策擦邊球的方式,繼續盤踞在校園內,這需要監管部門重點關注,重點監控。另一方面,現在大學生的消費理念急需正確引導。比如,朱毓迪通過校園貸平臺借貸的20多萬元錢,基本上被用在了和同學聚餐以及償還前期貸款方面。一個沒有經濟來源,完全依靠父母提供上學費用的大學生,為什么要去高消費、攀比消費?這個問題值得各方反思,實際上多數陷入校園貸陷阱的大學生,多少都存在非理性消費的情況。
這再次警示我們,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組織,應通過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教育,幫助大學生養成理性消費的意識。這方面的內容,應該成為大學課程表之外的必修課。